楠木軒

範恆山:正確認識南北發展差距

由 納喇曉枝 發佈於 財經

核心觀點:看待差距,不能僅看經濟增長速度,不能以經濟總量論英雄。黨的十八大以後,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追求增長速度的實際衝動為追求發展質量的核心原則所取代。在這樣的背景下看北方經濟的發展,其近些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雖然放緩了,但在很多方面卻取得了實實在在的進步。

近些年來,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同時,區域經濟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現象是,東西區域發展差距縮小勢頭有所迴轉,南北區域發展的差距逐漸加大。應當承認,這些年我國區域經濟的確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分化狀態。但筆者認為,對這種狀態作出恰當的認識,特別是準確提出關於南北發展的一些趨勢性判斷與結論,既要有深入的研究,更要有正確的思路,特別是要有歷史的眼光、全面的視覺、辯證的思維和科學的方法。

轉型轉換是北方經濟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

對於北方經濟發展近一時期明顯放緩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的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與“轉”有關,涉及到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動能轉換、城市動能轉型等。相對於南方,北方傳統產業比重較大、資源型城市較多、新動能發育不夠充分,“轉”迫在眉睫。近幾年,山東下決心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着力培育現代優勢產業集羣;天津以津城、濱城功能合理分工為基礎,着力推動城市轉型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河北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幅度削減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等傳統產能。各種形態的“轉”落實到位、形成新格局都有一個過程,當處於這個過程之中,眼前的經濟增長速度必然會遭受影響。

另一方面與“限”有關,即推行綠色發展帶來的限制。進入新時代,推進綠色發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隨着綠色發展價值理念的確立,資源要素的流動越來越親睞區域的綜合品質,投資者從事投資經營活動也越來越將營商環境、發展機會、自然生態等因素一體考量。這種變化,一定程度的影響了北方省份資源要素的集聚與穩定。

北方經濟增長放緩不等於“南強北弱”“南盛北衰”

筆者認為,對南北經濟發展差距及其特質的認識,要置於時代背景下,要全面分析、系統把握。基於此,可以得出兩個觀點:

看待差距,不能僅看經濟增長速度,不能以經濟總量論英雄。黨的十八大以後,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追求增長速度的實際衝動為追求發展質量的核心原則所取代。在這樣的背景下看北方經濟的發展,其近些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雖然放緩了,但在很多方面卻取得了實實在在的進步。

比較突出的是實現了三個“優化”:一是發展基礎得到優化。許多省份大幅壓縮了經濟的水分,為釐清問題與正確決策奠定了基礎;一些省份花大力氣化解鉅額債務等風險,消除了複雜關係和不良平台形成的發展隱患;一些省份收縮了運作戰線,突出了工作主線和發展重點,等等。二是產業、動能結構得到優化。通過調整,提高了產業的市場適配性,特色產品的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新型經濟動能得以快速增進。三是生態環境得到優化。以京津冀地區為代表,空氣質量明顯改善,東北等地森林碳匯能力進一步增加。對北方而言,這三個“優化”或具有獨特性,或力度強度明顯超於南方。

北方經濟在轉型中積蓄着發展能量,眼前的差距並不意味着長期的衰退。經濟增長速度下行並非都由負面因素引起,一個時期經濟增長速度的下行也不代表這一區域經濟發展的長期走衰。不可否定,導致北方一些省份經濟增長速度下行的因素中包含有負面的內容,但無論是產業轉型、動能轉換,還是環境保護、綠色發展,都是有利於未來發展的,有利於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因此,無論是基於眼前與未來的聯繫看,還是超出增長速度侷限全面的看,都不能把北方當前經濟增長放緩、經濟總量與南方拉大簡單看作是“南強北弱”、“南盛北衰”。

強化舉措推動北方經濟加快發展

推動北方經濟加快發展,要在轉型中實現跨越。關鍵是要科學推動轉型轉換,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因地制益、量力而行發展新興產業有機結合起來。做強做大比較優勢,以提高質量效益為目的,從實際出發培育發展產業與產品,切實增強核心競爭力。

推動北方經濟加快發展還需要進一步優化操作舉措,要強化上下協同、內外聯動。一是全面優化發展環境。要抓住世界科技加速創新和改革全面深化的機遇,堅持對標國際一流的管理方式創新體制機制以優化軟環境、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基礎設施以提升硬環境。二是優化提升產業結構。不僅要注重產業發展的適宜性,還應重視推動產業的多領域融合與新型元素的及時賦能。三是部署和實施好國家戰略。要加強對北方重點地區的國家戰略支持,通過賦予更大的先行先試權力和部署更多的重大項目工程,推動資源要素加快向北方重點地區流動,推動形成更多的經濟增長極。

(作者:中國區域經濟學會顧問、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名譽會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著名經濟學家 範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