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週,有件大事情發生!
下週,有件大事情發生!
全球風險資產進入“打折季”。
以美股、石油、A股為代表得全球風險資產相繼進入“打折季”,短短三天時間,納斯達克指數下跌10%以上,蒸發了萬億市值。科技龍頭單日跌幅超過20%。美股等全球核心資產下跌,石油、黃金、數字貨幣也進入下跌通道,按照A股跟跌不跟漲的習慣,主板和創業板也在不斷的打折。
放眼全球金融市場,最近幾天如此大的波動,是短暫的震盪,還是步入下跌趨勢?會不會出現3月份那樣的極端波動,股市熔斷、油價崩潰、風險資產無差別大跌等。更深層次點,這些現象背後,是流動性問題,還是別的?
我説幾個可能的原因,大家參考下:
1,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大擴表運動,實際上在6月份已結束。也就是説,邊際上流動性很難有增量估值支撐,7月、8月的大漲依靠的是基礎貨幣的信用擴張,這背後就是槓桿的復甦,以及情緒的推動。對風險資產價格來説,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水平不重要,重要的是擴張的速度。
這也是,3月份美股崩塌後,不僅能快速收復失地,部分科技龍頭漲超60%的原因。但現在的問題是大寬鬆早已停止了增量擴張的步伐,那麼市場在美聯儲潮汐規律範圍內,如何重新尋找方向。
2,美聯儲,以及全球央行貨幣政策節奏,其實已經到了最後的“逼空”階段。疫情下最壞的情況已經被預期,那麼在經濟恢復但缺乏足夠的內生“增長”的情況,投資者心態發生變化,非常危險的變化,這個微妙而又危險的變化就是貨幣大寬鬆的噩夢:通脹,或者滯脹。
鮑威爾提出的那個“平均通脹目標制”,表明他也已經意識到這一點。
對於這一局面,市場並沒放棄仍寄望美聯儲能出手換回。下週(9月15日-9月16日),將是美國大選前的最後一次貨幣政策會議,如果美聯儲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趴下”可能是一種有效的辦法。
目前,業內預期是美股回調令美聯儲將加大資產購買力度以提振經濟的希望升温,但拋售幅度尚不足以令其採取任何行動。
一些策略師認為,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更有可能轉為購買更多長期債券以維持長期國債收益率處於低位。美聯儲可以在經濟面臨壓力時增加其持有的資產以刺激經濟,或者在經濟面臨過熱危險時出售它們。自疫情爆發以來,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從4萬億美元增至7萬億美元。
華爾街猜測,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在12周內保持不變。也就是説,除非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出現新一輪擴張,貨幣供應的增長再次加速,否則市場將更加動盪。
但實際上,隨着股票市場不斷走高,疊加美國企業債券發行規模不斷放大,美聯儲已經開始萎縮債券購買規模。8月停止ETF購買以及大幅縮減債券的購買,説明美聯儲已在逐步的縮減向市場投放的資金,這暗示着美聯儲政策已經悄悄的轉變。然而,一些投資者仍然期待美聯儲增加購買力度以支撐市場。
不過,一旦市場動盪再次來臨,美聯儲的看漲期權,會不會再次入場?還是説這個位置上,美聯儲還想再觀望一下,下週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會議上應該能找到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