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年報:為什麼説華為或已穿過了黑障區 | 新京智庫
▲華為公司副董事長、首席財務官孟晚舟發佈2021年經營數據。圖/新華社
華為近日披露了其2021年的年度成績單。數據顯示,2021年華為實現收入6368億元人民幣,淨利潤1137億元,同比增長75.9%,經營現金流快速增長,達到597億元。
可以看到,華為的經營性現金流實現597億人民幣,相比去年提升了69.4%,保持了良好的現金收入比。
在2021年整體經濟形勢持續承壓的情況下,科技公司龍頭華為所披露的數據,可以説是在市場陰霾中展現了一抹鮮明亮色。
正如華為公司副董事長、首席財務官孟晚舟所言,2021年對華為而言,也許已經穿過了這次劫難的黑障區。
華為強力投入研發
近年來,華為積極調整業務重心,市場高速增長,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華為的盈利能力和現金流。
相比淨利潤等業績大幅增速,更值得關注的是,儘管自2018年以來華為就遭遇了多重考驗,但如今的華為仍在強力投入研發。
2013年,華為研發投入佔整個收入規模的佔比是13.2%。按照華為最新公佈的年報顯示,2021年華為研發總投入1427億元,研發投入佔總收入的比例為22.4%,處於近十年的最高位。10年來,華為累計投入研發費用約為8456億元。
孟晚舟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華為目前的淨現金是2412億元,這些都是其面向未來進行研發投入的保障。而華為未來在研發領域持續的高強度投入主要面向幾個方面,包括系統架構的優化,以及軟件性能提升和基礎理論的探索。
大浪淘沙,始見真金。如果説華為在前數十年的發展中還有所得益於中國規模市場所帶來的紅利的話,那麼如今在“走出去”進程中不斷承壓的華為,卻依然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這無疑説明,創新才是科技企業真正能夠持續發展的動力源頭。
研發的差距在加速彌合
這些年來,華為的研發投入持續處於中國企業榜首。
而從全球視野來看,最新發布的《歐盟2021年工業研發投入記分牌》顯示,華為公司研發投入居全球第二,僅次於谷歌母公司Alphabet。而在2018年,華為的排名還在第五。
在這方面,華為是我國企業的領跑者。
多年來,我國在企業研發投入和社會的基礎研究投入方面,與發達經濟體有較大差距。
不過,這種差距正在加速彌合。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20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也顯示,2020年企業研發投入已經佔到中國研發投入的76%以上,並以年增10%的速度在增加。上述歐盟榜單中,中國上榜企業數量明顯在提升,在2500家企業中,中國企業數量為597家,比上年增加61家,位居第二。
2022年2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科技創新有關進展情況。會上介紹:2021年,全社會研發投入約2.7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全社會研發投入與GDP之比為2.44%;基礎研究經費比上年增長15.6%,佔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為6.09%,技術合同成交額預計超過3.7萬億元,國家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研發投入帶來產業鏈話語權
回過頭來看,華為之所以在5年前站在風口浪尖之上,很大部分原因在於華為所處的通信領域正是未來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方向。而華為在其中的研發投入和創新引領,意味着未來在產業鏈高端話語權的獲取。
對於中國企業來説,這種大量的研發投入在當下看固然是成本負擔,但從長期來看,則是企業實現產業鏈位置跨越的關鍵機會所在。
華為的年報,證明了這點。
財力投入往往被視作技術創新的基礎。華為的財報,對我國企業來説,更重要的啓示在於其説明了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研發投入量直接決定創新水平,也決定了企業在產業鏈條中的位置,以及企業能在產業鏈的蛋糕中分得的大小和比例。
1992年,我國台灣地區製造業的先驅公司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為了“再造宏碁”,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線”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加工製造位於產業鏈附加值曲線的最底端,利潤相對薄弱,企業如果要獲得更多的附加值,就必須向兩端延伸——要麼向上遊端的零件、材料、設備及科研延伸,要麼向下遊營銷端的銷售、傳播、網絡及品牌延伸。總體而言,越向兩端走,企業獲得的附加值就越多。
也就是説,在一個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微笑曲線的兩端,處於中間環節的製造附加值最低。
長期以來,我國的製造企業更多集中在附加值低的曲線中間環節,獲取的都是“薄利多銷”的蛋糕。從華為此次的年報來看,當一家公司從“微笑曲線”的底端實現向兩端的跨越,前期研發投入看起來是巨大的成本,但卻能在後期收穫更多的利潤。
對於中國公司來説,這也是華為年報釋放的最強信號:賺快錢的時代已經過去,只有腳踏實地持續專注創新,才能穿越週期和低谷,獲得持續增長的未來。
特約撰稿人 | 陳白(財經媒體人)
編輯 | 李瀟瀟
實習生 | 金思含
校對 |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