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造車,小米又花了5億
2021年立秋剛過,身着淺色襯衫、深色牛仔褲搭上小白鞋的雷軍如約履行他一年一度的演講。
今年以來,雷軍身上的標籤是造車。畢竟在他口中,這是他堵上全部身家的“最後一次重大創業”。只是在長達三小時的演講中,他卻對造車這個選擇,隻字未提,外界多少有一些詫異。
殊不知,雷軍默不作聲的出手了。從8月20號至今,先是傳出小米收購恆大汽車又被否認,隨後小米又參與了智慧停車獨角獸企業愛泊車的戰略融資,以及日前花了近5億元人民幣收購了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深動科技。這筆交易是雷軍自官宣造車以來,花費金額最大的一筆收購。
當然,這並非是小米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第一筆投資。短短的五個月裏,小米分別對縱目科技、禾賽科技、深動科技和幾何夥伴進行了投資。這四家公司都是自動駕駛公司,有的專注於核心傳感器的開發,有的則是專注於整套自動駕駛方案的研發。顯然,小米的第一台車越來越快了。
一出手近5個億
小米買下一家自動駕駛公司
2017年的春節,一個叫做蔡鋭的年輕人和他的三個同事李志偉、楊奎元和張弛正在焦慮,這時候他們打算從一個被譽為人工智能界黃埔軍校的微軟亞洲研究院離職,準備再創業。
從自帶光環的企業出走,至少得幹出點什麼才不負眾望。蔡鋭他們在研究了多個創業方向之後,最終選擇自動駕駛作為創業目標。這並非一時衝動,蔡鋭、李志偉及楊奎元三人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的十年間,工作重點是AR(增強現實)技術的研發。期間,蔡鋭和李志偉還曾參與過微軟的明星產品HoloLens的研發,這是一款將物理和數字世界結合在一起的混合現實設備。
不過,有着豐富的AR技術經驗,但是他們卻沒有選擇熟悉的領域。作為創始人之一,時任深動科技CEO的蔡鋭曾説過,在選擇方向的時候,不是沒有考慮過AR/VR技術,只是“AR/VR 技術並沒有像預期那樣爆發,而另一邊包括自動駕駛公司在內的 AI 應用則在高速發展。”
新能源造車的風吹來,讓他們確立了目標與方向,此時創業的資金成為蔡鋭四人最為擔憂的。畢竟人和技術只是食材,想要料理好創業這道菜,這勢必需要大量的資金來烹飪。也是從這時起,蔡鋭等人就開始考慮接觸和擁抱投資方。不過,在小米正式收購之前,深動科技已經獲得了累計數千萬元美元的天使輪和A輪的融資。
有意思的是,公司在成立之前就拿到了投資。當時,他們四人對自我認知很清晰,知道自己並非土豪,所以就拜託身邊的朋友將項目規劃送到投資人手中。有時候,有些創業項目需要耗費長時間才能尋找到合適的投資人,但蔡鋭四人遞交項目後不久,就和兩家投資方約好了見面時間。更戲劇的是,這次見面放在了同一天的中午和晚上,而當天聊完這兩家都決定要投。之後,他們拿到了晚上聊的那家投資方的數百萬美元的天使輪融資,這家投資方就是後來與紅點中國一同參與深動科技數千萬美元A輪融資的源碼資本。自此,深動科技在2017年7月正式成立,並逐漸擴張到如今的30人左右的團隊,其中有20人或將成為小米造車團隊的一員。
直至今日,深動科技仍在自己最初選擇的賽道上前行,也恰好由於創始人們豐富的AR技術經驗,所以目前深動科技主要的商業模式是“To B”。具體的説,深動科技的盈利方式是將現有的感知、高精地圖和高精定位技術方案輸出給其他有需要的公司。
如今,這個有需要的公司就是小米。早在今年7月底,就有媒體報道,小米要計劃收購深動科技,當時傳言稱小米要以10-12億人民幣才能成功達成目標。如今,塵埃已然落定,小米僅花費不到100億造車費的1%就將深動科技納為自己的子公司。
從某種角度來看,這次收購將補足雷軍造車中自動駕駛技術的短板,小米造車落地將加速前進。此前,小米總裁王翔表示,無人駕駛技術實際上是智能電動車裏面最重要的一項核心,“希望通過這次的收購縮短小米自動駕駛汽車上市的時間。”由此,可以預見的是,這筆買賣雖是小米造車後的第一次收購,但是絕不會是最後一次。
雷軍買買買
悄然締造一張獨特汽車版圖
實際上,在收購深動科技之前,小米已在自動駕駛領域多次出手。
6月中旬開始,小米發佈大量自動駕駛的招聘信息,內容包括數據平台、控制、感知、定位、多種算法以及高清地圖等方面的崗位。正是這不經意的招聘公告,展開了小米造車生態鏈的版圖。
同月,雷軍便出手投了兩個自動駕駛技術的公司,一個是做汽車駕駛輔助技術系統供應商的縱目科技;另外一個則是為汽車提供激光傳感器的研發製造商禾賽科技。隨後的7月底,小米還參與了造電池企業蜂巢能源的B輪融資。進入8月,小米的節奏加快,月初就投了自動駕駛方案解決商幾何夥伴和專注3D光學和智能音頻的聚芯微電子。
在上述收購案發生的前三天,雷軍投了個智慧停車頭部企業——愛泊車。此前,愛泊車獲得4輪融資,其歷史投資人包括高榕資本、綠動資本、蔚來資本、中金資本、深創投、58產業基金、交銀國際、湖南財信、正和島、中冀投資、中關村啓航、中關村科學城、喬戈裏、海峽金控等知名基金,由此,其一度被業界稱為智慧停車領域的獨角獸企業。
雖還未造出實體車,但與這家締造了營業收入過千億、粘性用户數億的智慧停車獨角獸合作,小米便也掌握了智慧交通的核心技術。事實上,這是小米在締造其“米車”生態投資版圖的特點,那就是“輪轂未動,投資先行”。
慢慢鋪開小米這張汽車產業投資版圖,可以發現小米在3月正式官宣造車之前,早已入局。投資界梳理小米出行方面的投資情況時發現:早在2011年7月,雷軍就曾以一個個人投資者的身份投了一家汽車後市場服務的企業木倉科技。這家企業雖陌生,但其最知名的產品就是每個考駕照的用户都會用的“駕考寶典”。自此,雷軍攜手小米開始對汽車產業鏈進行投資。
公開資料顯示,在這十年期間,小米至少投資38家出行相關的企業,其及旗下產業基金參與了57輪次的融資,其中不乏包括蔚來汽車、Momenta、貨拉拉、小鵬汽車等目前在新能源造車領域中備受關注的頭部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從小米的投資數量上來看,雷軍創辦的順為資本已然成為其最重要的一個投資主體。粗略統計,在小米投資的近400家企業中,順為資本直接出手的就有23家,參與融資的達到38輪次。
“順勢而為”是雷軍的微信號個性簽名,也是順為資本的名字由來。同樣的,順勢而為也是雷軍投資的理念。
目前,從汽車的動力電池到智能停車系統,小米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投資已經涵蓋了關鍵感應器供應商、到自動駕駛方案商和自動泊車方案商,可以説基本上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自動駕駛技術鏈。
這種將“盤子”做大的方法正是歸因於“順勢而為”這種理念。早些年,雷軍還是個投資人的時候,他就開始探索着一種新的投資方式。當時,小米投資了很多初創型公司,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小米承擔試錯和人才成本。同時,小米又會“孵化”這些公司,通過自身的供應鏈推進初創公司的發展。
正是這種“投資+孵化”的概念,不僅逐漸打造出屬於小米自己的投資技巧,也是十年前雷軍能夠打動二把手林斌入職小米的主要原因。當時,林斌覺得這種前瞻性的投資方式,不僅能夠發展小米自身,同時還能拓展企業版圖,實現互利共贏。受此打動,林斌成為了小米的二號員工,與雷軍攜手創造了小米世界。
在今年小米11歲生日的時候,52歲的雷軍進行了他個人的第三次網絡直播。在直播間中,雷軍發起過一個投票。按照網友投票的意向可知,小米的首款汽車將從轎車或者SUV中誕生,售價的區間計劃在10萬-30萬元之間。但是究竟小米汽車能否落地?是否又繼續沿用當前的品牌?在未來,小米汽車究竟又會是什麼樣子?一切正漸漸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