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貨幣政策環境寬鬆的日子裏,信貸市場上一個被廣泛追蹤的數據不幸成為了一個笑柄。息税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與公司的現金流類似,因此也與公司償還債務的能力有關。不過,這項指標被嘲笑為一種營銷噱頭。當銀行家和私募股權公司要求投資者購買他們為收購和其他交易提供資金的一部分貸款時,他們會在盈利預測上加上所謂的“附加收益”。但在一些人看來,這是毫無道理的。
智通財經APP獲悉,資產管理公司Sixth Street Partners的聯合創始人Alan Waxman對此給出了十分直率的評價。他曾警告稱,這種“虛假的EBITDA”有可能會加劇下一次經濟衰退。如今,在利率不斷上升、通脹持續高企、經濟可能出現衰退的警告四起的情況下,標普全球評級的研究表明,事實證明企業的盈利預期與現實相距有多遠。
標普全球評級的研究顯示,在2019年宣佈併購的投機級公司中,有97%的公司在第一年盈利時未能達到預期;對於2018年的交易,這一比例為96%;2017年則為93%。研究還顯示,即使在疫情後經濟受到大量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之後,2019年以來約77%的併購交易仍未達到預期收益。
更令人擔憂的是,多年來樂觀的盈利預期掩蓋了評級最低的這些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的槓桿率。Covenant Review當時的數據顯示,在2019年,附加貸款佔用於營銷收購貸款的經調整EBITDA總數據的約28%,這一比例高於2017年的17%。
標普的分析師表示,最新數據強化了他們的觀點,即這些EBITDA數字“不是未來EBITDA的現實指標,企業一直高估其債務償還能力。”他們表示:“綜合來看,這些影響明顯低估了未來實際的槓桿率和信貸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