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和"老消費"學什麼?|百事從可樂"老二",到全球第二大食品集團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營銷之美 ,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提起老消費,可口可樂是我們繞不開的老牌子,提起可口可樂,那麼你必會想到百事可樂。如果你對百事的印象,只是飲料界響噹噹的“萬年老二”,認為百事作為老消費的好牌子過於牽強,那麼在此我想列舉幾條數據:

(1)從全球市場來看,2021年百事全年營收為794.74億美元(約5049.77億人民幣)。可口可樂全年淨營收為386.55億美元(約2456.13億人民幣)。2021年,可口可樂與百事的營收差距超過400億美元。從碳酸飲料板塊來看營收,2021年,319億美元的可口可樂與164億美元的百事可樂,營收差出155億美元。

(2)據2021年世界五百強數據顯示,百事公司位居第131位,可口可樂公司位居第370位。

(3)可口可樂目前在全球擁有的品牌數量超過500個,但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品牌僅僅只有21個;相比之下,百事可樂在全球的品牌數量不足300個,但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品牌有22個。

從上面數據來看,為何百事公司從品牌效益、世界排名、全球營收等方面都是強勢一方呢?比可口可樂晚出生12年的百事,在誕生之初是顛沛流離,但是在百年之後卻仍可以屹立不倒,甚至在其他領域超越可口可樂。百事是如何實現逆風翻盤的呢?或許在這裏我帶大家進入一個熟悉普通的場景,你們會明白。

早上八點,你穿着睡衣一邊刷着當天最新的微博熱搜,一邊將牛奶倒入桂格燕麥中作為早餐;

上午九點,打開完上班考勤之後,你在保温杯裏泡了一杯立頓茶提神;

距離12點吃飯還有半小時,你隨手打開電腦旁邊的一包百草味碧根果充飢;

中午12點半,你來到辦公樓下的商城覓食,發現必勝客、肯德基還有塔可鍾都推出了最新套餐,你糾結今天到底選哪一家;

午休時間,你打開了新買的妙脆角和樂事薯片,轉身和同事吃着零食閒聊八卦;

下午六點下班之後,你去超級市場買了一瓶百事可樂準備回家做新學的可樂雞翅;

晚上八點,你來到健身房裏揮灑汗水,在自動售貨機前買了一瓶佳得樂運動飲料。

上述生活化場景裏面,這些大大小小的牌子,或是百事公司的子品牌,或是和他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作為一個靠可樂起家的公司,能夠將產業延申到如此廣闊的空間,並且進入全球市場做大做強,成為全球經典老品牌,這其中的百轉千折,不是一兩句話可以道清。

中國有句老話是“術業有專攻”,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後,也有很多企業因品類多元化,陷入經營困境,或破產倒閉,或斷尾求生,重新聚焦於主營業務。所以,諸如“定位”“聚焦戰略”之類的商戰理論,被奉為圭臬,受到民營企業主的追捧。哪怕手裏有餘錢,更多的是想投資理財,買地皮,或者乾脆利落地分紅、股票回購。如果創始人或職業經理人,不好好做主業,不盯着主營品類,會被人認為是三心二意、心猿意馬。

以我們常見的認知,一個百年不朽的老牌應該是深耕某一個領域,歷經長時間的打磨,最終成為一個經典。但是,百事的發展是反其道而行之,並沒有對一個領域一心一意,反而是四處留情,多產業各路開花,仍然坐上了“老消費經典”的交椅之一。在我看來,百事公司之所以從一個可口可樂的“山寨品牌”,到全球盛名的老品牌,是因為深諳中國一句古語“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靠這句話的身體力行,實現了逆風翻盤、涅槃重生。

接下來,我將聚焦“能從老消費學到什麼”的話題,從以下三個維度分析百事公司“唯變制勝”的逆襲之路:

1、百事的誕生與“第一桶金”;

2、面對可口可樂進攻時隨機應變;

3、百事的品類多元化擴張之路。

百事的立身之戰:不斷跟隨,唯變制勝

1893年,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伯恩市,年輕的藥劑師科爾貝•布萊德漢姆意外發明瞭一種由可樂果、香草和珍貴精油混合而成的碳酸飲料。Pepsi 英文原意是胃蛋白酶,是因為這種飲料能夠發揮類似胃蛋白酶的功能,有助於消化,所以取名Pepsi Cola,它比Coca-Cola的問世晚了12年。

·價格戰,一戰封神

1902年,科爾貝創建了百事可樂公司,隨後幾年在碳酸飲料界一直作為“山寨品牌”,活在可口可樂的陰影下,之後幾經轉手,在1931年的經濟危機中,面臨破產,紐約商人查爾斯·古斯最終接手。但在經濟下行的衝擊下,即使作為當時美國最大糖果公司老闆的古斯,也是自身難保,無奈之下,古斯向可口可樂提出賤賣資產的意願,卻被可口可樂拒之門外。此時,古斯走投無路索性破罐子破摔,搞了個“促銷大甩賣”

當時可口可樂賣5美分6盎司(170毫升左右),市面上的競爭者和效仿者們也就都按照這個價賣。古斯發現瓶裝可樂,其實飲料成本是很低的,就是原漿加水。哪怕給消費者每瓶多加一些分量,利潤也不會降到哪兒去。於是百事推出了12盎司的瓶裝可樂,還是賣五美分。

當時的廣告語是這樣的:“同樣的價錢,雙倍的快樂。”“加量不加價,快來搶購吧”。百事還配了一個特別魔性的音樂“Nickel, Nickel, Nickel(五分錢)”洗腦了大江南北的人民,甚至還被翻譯成55種語言,在全球範圍內傳播。

你看,這樣的台詞是不是很像平時去百貨公司大甩賣的説詞,這魔性的廣告是不是很像你在平時坐電梯聽見,比蜜雪冰城更洗腦的玩法,一百多年前的百事就已經用透了。百事像一個“初生牛犢”,對抗着可口可樂這頭猛獸。看似會被“扼殺在搖籃”,但結果卻反轉。百事的孤注一擲,成功讓他鹹魚翻身。

“光腳不怕穿鞋的”,話糙理不糙。百事可樂通過價格戰,贏得階段性勝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絕地求生”,要麼一命嗚呼,要麼滿血復活,在垂死掙扎之際,逮住一個機會是一個。反觀可口可樂體量龐大,產業標準化運營,裝可樂的牌子完全是定製化生產,並且大量囤積,要是跟進百事可樂“加量不加價”的策略,倉庫中數億個瓶子就要報廢了,這成本太高了。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可口可樂體量比百事可樂大太多了,不屑於跟隨百事可樂。

“猥瑣發育”兩年後,1933年,百事可樂迅速崛起,在全球84個國家,開設了313家分店,到1936年,年淨利潤超200萬美金,以人均GDP對比來看,當時的200萬美金,超過了現在2億美金。

1941年,百事可樂市場份額上升到14%,成功奪位全美第二汽水公司。

·看準人口紅利,和年輕人做朋友

二戰期間,百事可樂受到戰時“限糖令”的影響,發展陷入泥潭。但是,這並不影響百事積極求變的決心。

二戰以後,美國組建家庭的現象非常普遍,一方面是美國大量退伍士兵返回國內,青年單身男女眾多;另一方面社會福利制度的完善、教育機制的革新,也在客觀上為生育子女提供了穩定的保障,加之對戰後新生活的美好期望,年輕一代家庭的生育率非常高。這就是著名的嬰兒潮。

從1946年至1964年,這18年間人口增長高達7600萬人,佔目前美國人口近四分之一。

1963年,唐納德·肯德出任百事的CEO,看準了這輪人口紅利,提出:“我們不去定義我們的產品,但我們可以定義我們的消費者。”在唐納德看來,既然可口可樂已經佔據了存量市場,那麼百事要做的就是繞開它,做增量市場,選準目標人羣,大做文章。

在二戰期間,可口可樂為軍隊獨家供應飲料,塑造出“國家、家庭、經典”的品牌形象,目標人羣覆蓋全年齡階段,要顧及各個年齡階段的用户感受,不可以隨意改變口味。相較之下,百事並沒有這個顧慮,直接大刀破斧進行改革,和年輕人綁定在一起。

百事目的就是籠絡年輕人的心,繞開可口可樂的“面面俱到”,做差異化宣傳,大張旗鼓傳播“百事一代”的概念,比如推出廣告詞有:“酷酷的年輕人喝百事可樂,而老古板的父母才喝可口可樂”,和可口可樂正面搶佔市場。與此同時,百事長期沿用的低價促銷,對於沒有太多錢的年輕人來説,更是一則加分項。

二戰之後,60年代的嬰兒潮的孩子,是最具獨立意識和反叛精神的一代。

戰後美國社會表面上一片繁榮,工業複合體推動戰後經濟發展的同時,美國和俄羅斯陷入長達四十四年的 “冷戰”,各自在軍備競賽、經濟競爭中長期消耗,使得美國整個社會陷入高壓緊張的氣氛中。兩國的競爭摩擦在六十年代進入局部熱戰,“越南戰爭”更加致使美國年輕人的反戰叛逆意識強化,嬉皮士運動將其推向高潮。

這一代年輕人本身就獨具叛逆思想、追求自由的特點。但當時的百事內部並未發現這一點。可口可樂市場份額五倍於百事可樂的懸殊差距,讓百事還是聚焦在“跟隨策略”。直到1960年,百事將廣告業務交給BBDO,後者分析了消費者結構和心理特徵變化,為百事的營銷火力點,對準了可口可樂“傳統”的形象,藉助廣告營銷組合拳,成功佔位“年輕人的飲料”,為未來百事的長期營銷策略奠定紮實基礎。

例如在1975年,百事可樂進行了一場口味實驗,即把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的商標撕掉,讓路人來盲測兩款可樂,選出更好的一款,結果百事可樂勝出,BBDO也藉此大肆宣揚,讓消費者重新審視“老可樂”的消費決策,並與“新可樂”進行比較。

1984年,BBDO百事斥資500萬美金和邁克傑克遜合作拍了“史上最成功的廣告”。一羣青年人和小孩子穿着皮衣皮褲,牛仔T恤在街頭跳着太空步,招搖不羈。邁克傑克遜唱的關於百事的歌也是好聽又洗腦,就是放現在來看,也是十分具有感染力。據百事內部的統計,在這則廣告播出的一年中,大約97%的美國人收看過,每人達12次,遠超過“七次法則”。

年輕人喜歡反抗叛逆,百事就找來了搖滾樂天王邁克傑克遜,流行音樂女王麥當娜等等明星來代言,而明星代言策略也被百事複製到各個國家,正如進入中國市場時的“百事羣星”,將當時主流明星請了個遍。在包裝上,百事可樂專門設計採用了螺旋式瓶子,並將商標主視覺設計為藍色,呈現出年輕人朝氣蓬勃的樣子,口味也慢慢偏甜,符合年輕人的喜好。

百事可樂押注年輕人的這一盤棋,經過營銷組合拳一頓輸出,銷量持續飆升。據第三方數據顯示,截止1970年,可口可樂在軟飲市場的市場份額佔29.7%,而百事可樂成功追到了19.8%。

如果説,百事可樂的“開創之戰”是靠跟隨可口可樂的戰略,那錨定新生代消費者的“Pepsi Generation”,則是百事可樂的“立身之戰”。

碳酸飲料市場的“雙寡頭”格局

“從長遠看,任何市場都終將變為兩匹馬的競爭。”

在談及市場競爭時,特勞特和里斯在《22條商規》中如是答道,“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多家競爭將導致巨大的資源浪費,這是十分不幸的。”

在新品類湧現的時期,多個品牌並駕齊驅,大家都想在“強品類認知,弱品牌認知”的窗口期,快速衝上一個體量,繼而在品類成熟之時,佔據僅剩的兩個位置,形成“雙寡頭”的競爭格局。在一個成熟的產品市場中,“第三”是非常尷尬的位置,當年涼茶品類的“紅罐之爭”,將和其正擠出了跑道。

在碳酸飲料界,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早已成為兩大寡頭,兩個公司的營銷互掐之戰持續數十年,百事十分熱衷於主動出擊,和可口可樂正面剛,可口可樂每次也都認真回應。

最經典的一次是兩家公司各出了個視頻。百事可樂的廣告是,一個小男孩來到自動售貨機前買飲料,他先是買了兩罐可口可樂,踩在上面買更高處的百事可樂。

廣告播出後,可樂可樂也拍了一個廣告,回敬百事可樂,同樣也是小男孩買飲料,他拿了兩罐百事可樂放在地上,然後踩在百事可樂上,拿冰箱最上面的可口可樂,最後小男孩還很有禮貌地,把地上的兩罐百事可樂放回冰箱。可口可樂的潛台詞是:我的消費者更體面。

在一次萬聖節的活動中,百事又一次先發制人,推出一張百事可樂披上可口可樂的包裝,配文“祝你有一個恐怖的萬聖節“,諷刺可口可樂面目猙獰,不受歡迎。之後可口可樂就着同一張圖,配文”每一個平凡人都想當英雄“,兩家公司的文字遊戲玩得不亦樂乎。

能和"老消費"學什麼?|百事從可樂"老二",到全球第二大食品集團

百事在網絡上被瘋狂調侃為“萬年老二碰瓷”操作,像是海報裏表現“連吸管都在抗拒可口可樂”,又或是發出圖片:兩家公司售貨機放在一起,嘲諷可口可樂無人問津。或許會有人覺得百事的叛逆期有點長,百年老牌卻喜歡充當“刺頭”。而百事的每一次“碰瓷”行為,都得到可口可樂的認真回應。這更像是兩家公司深謀遠慮的“雙簧戲”,百事和可口可樂的每次互黑營銷,都恰如其分地擴大了人們對自身品牌的關注度,提升了雙方廣告轉化變現率,實現了共贏。

在商業史上,同品類相愛相殺的故事並不少見,百事和可口可樂只是頗為有名那個。例如智能手機界,三星和蘋果全球市場份額緊貼着,常年佔據第一和第二。前幾年,火熱的外賣平台,在如今到了美團第一,餓了麼第二的時代。還有德系豪華車的奔馳和寶馬,在幾乎所有的類似案例中,老大和老二在市場份額上會一直佔據絕對優勢,這幾乎成了商業世界裏的定律,也就是我們常説的“雙寡頭格局”——成熟品類中老大和老二競爭的默契規則,降低潛在競爭者和進入者的威脅。

在一個高速成長的行業裏,會逐漸從眾多競爭企業,演變成幾個龍頭企業掌握市場絕大部分的份額,而龍頭企業往往是最能決定一個行業天花板的角色。與此同時,幾個龍頭企業是處於相互依存的關係,任何一家公司的行為都會對另外幾家的利潤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這就致使龍頭企業面對競爭對手,必須形成一定的默契,在做出行動之前,必須先考慮到對方會做出怎樣的反應。

在弱肉強食的商業世界中,企業之間的勝負和排名,路人看熱鬧,對於企業來説,真正重要的是對公司營收、股東財富負責,對消費者體驗和產品品質負責。就像百事的品牌總監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的:沒有什麼能比把這兩個品牌放在一起更吸引消費者眼球的了。

另闢蹊徑,獨造王國

隨着軟飲市場競爭逐漸激烈,可口可樂和百事佔據主要市場份額,截止2021年統計數據,兩者共佔據美國碳酸飲料市場70%的份額。早在六十年代,百事就已經洞察到可樂市場的增量空間,越來越小,並不斷尋求別的商機。既然在可樂界,百事命中註定坐穩了老二,那麼就另闢蹊徑,搶佔另一片藍海。

1965年百事可樂公司與休閒食品巨頭菲多利合併,正式更名為百事公司。從1977年開始,百事公司進軍快餐業,先後將必勝客、塔可鍾和肯德基收歸麾下,隨後進入了三十多年的多元化經營的高峯。

但是在20世紀90年代,隨着市場競爭日漸激烈,市場逐步細化,百事作為粗放的多元化企業面臨各個分支的資金鍊、多品類競爭對手的壓力,以及百事集團掌控能力逐步削弱,致使核心品牌影響力鋭減等困境,百事首席戰略官盧英德憑藉對市場的敏鋭嗅覺,開始逐漸將公司戰略由粗放型多元化,過渡到關聯性多元化收縮。

盧英德用長遠的戰略眼光佈局百事的未來,發現餐飲業務每年固定資產投入巨大,給總部資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進入21世紀之後,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飲料等需求顯著提高,對於食品健康的關注的加強。所以盧英德快速做出新的規劃——產品健康化和結構均衡化,讓百事實現可持續發展。

首先是市場經營重點重新迴歸飲料和休閒食品。

1997年10月,百事做出重大戰略調整,即使那時餐飲行業依然為股東帶來豐厚利潤,但是百事還是堅定地將擁有必勝客、塔可鍾和肯德基的餐廳業務從公司分離出去,使之成為一家獨立的上市公司,即百勝全球公司。

隨後,百事開始逐步收購相關契合其發展理念的公司。自2000年起,百事先後納入桂格燕麥、佳得樂運動飲料、立頓茶、全球最大蘇打水製造商Soda Stream等品牌,在保證良好財務績效的同時,不斷髮揚創新精神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早在2000年,百事打敗其他競爭企業,以134億美元的價格成功收購了桂格燕麥公司之後,百事公司佔據全球非碳酸飲料行業的市場份額,上升至25%,這個數值是百事主要競爭對手可口可樂的1.5倍。

2020年,零食品類在百事的總營收裏佔55%。22個年銷售超10億美元的品牌,市值超過1600億美元,每天能賣出10億以上的產品。到現在,百事已經成功搭建起屬於自己的零食飲料王國。

百事公司可以長久以來在老牌形象搭建方面屹立不倒,一方面是深諳營銷傳播的門道,另一方面也是在產品研發創新和對未來消費者需求的預測上,費盡心思。創新使百事公司能夠發現全球市場中的新空間,並在諸多細分市場取得領先地位。

2018年,百事新成立了一個獨立於核心總部的機構Hive,旨在培育公司內部已經形成的小品牌,同時研究新的流行趨勢、承擔起孵化新品牌的責任。

Hive能給這些產品和品牌提供一個庇護所。它能接手那些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並沒有達到DSD系統標準的產品,並培育這些品牌,用合適的渠道將它們推向市場,例如bubly氣泡水就在百事可樂內部成功活了下來。

從可樂老二,到全球第二大食品集團

從跟隨可口可樂的“開創之戰”,到“Pepsi Generation”為代表的“立身之戰”,再從快速擴張迴歸到關聯性多元化收縮,百事可樂提前搶佔了未來增量。

百事的多元化嘗試也逐步形成規模效應。在近期公佈的福布斯全球2000強中,雀巢以超過950億美元(2021年營收)的銷售額,蟬聯全球最大食品公司的頭銜,緊隨其後的是年營收794億美元的百事,年營收386億美元的可口可樂位列第四。在營收規模上,百事可樂已然是可口可樂的兩倍。

但在淨利潤水平上,可口可樂103億美元利潤,超過了百事的76億。可口可樂的利潤率是百事的十倍左右。規模和利潤率差距的背後,是兩者不同的擴張策略。

可口可樂的品類多元化圍繞的是“攝入液體”,這源於傳奇CEO郭思達的擴張策略——“每個人平均一天要消耗64盎司水,這裏面可口可樂僅僅佔2盎司。雖然我們的市場份額達到了35.9%,但是我們佔消費者胃裏的份額僅僅為3.12%,從消費者的胃去擴張,未來機會無限”。

基於此,可口可樂的多元化是“液態”的,從純淨水、咖啡、茶飲料到運動飲料等。而百事可樂橫跨飲料和零食速食,旨在承包便利店的各類食品,產品線囊括數百個品牌。截止2015年數據,有百事可樂、激浪、樂事、佳得樂、純果樂、7Up、多力多滋、Brisk、桂格食品、奇多、美琳達等20餘個年銷售額超過了10億美元的產品品牌。

未來,百事可樂的“第一對手”,不再是可口可樂,而是雀巢。

因此,成功的修煉沒有秘籍,百事永遠不會因過去的成功,而定義現在和未來該何去何從。在年過百歲的百事身上,我們沒有看到一個固步自封的倔老頭,而是一個活力四射的青年人,在時代潮流中掀起一輪輪的浪花。

時代在變,主流在變,消費需求也在變,百事可變。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325 字。

轉載請註明: 能和"老消費"學什麼?|百事從可樂"老二",到全球第二大食品集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