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超過4萬億港元的騰訊,似乎“賣”上癮了。
1月5日,騰訊宣佈減持號稱“東南亞小騰訊”的Sea Limited,套現預計達200億元人民幣。就在2021年底,騰訊同樣宣佈大手筆減持京東。
從互聯網領域最愛“買買買”的大買家,到如今接連大手筆地賣出,騰訊為何選擇在這個時間點“賣賣賣”?
“出貨”又多又狠
騰訊發佈的公告顯示,騰訊將賣出Sea Limited的14492751股A類股份,使騰訊持有Sea的股比從21.3%減少至18.7%。
資料顯示,Sea Limited由李小冬於2009年創辦,旗下擁有電商平台蝦皮(Shopee)、電子遊戲平台Garena、數字金融業務SeaMoney等三大業務板塊。近年來,Sea發展非常迅猛,2017年10月21日,Sea在美國上市,4年時間裏Sea股價上漲了30倍,為投資者創造豐厚收益,而因為業務板塊相近,更被業內人士稱為“東南亞小騰訊”。據瞭解,在Sea2017年上市之時,騰訊對其持股高達39.5%,位列第一大股東之位,而通過此次大手筆減持,騰訊所持有的投票權預計將減少至10%以下。
實際上,騰訊在2021年底已經開始動手“出貨”。
2021年12月23日,騰訊宣佈以中期派息方式,將所持有約4.6億股京東股權發放給股東。本次派息後,騰訊對京東持股比例由17%降至2.3%,按照京東的市值計算,騰訊將預計發放超過1000億港元的“大禮包”,同時騰訊也不再為其第一大股東。
從百億元到千億元,騰訊這一波連續的“開賣”可謂又多又狠,如此操作,讓外界也窺到了騰訊正在發生的變化。
騰訊“賣”的“時”與“效”
資料顯示,過去數年,騰訊對外投資可謂遍地開花,在國內互聯網領域,騰訊除了京東外,包括美團(持股17%)、拼多多(持股15.6%)、快手(持股21.6%)、B站(持股12.4%)、滴滴(持股6.8%)等都可見騰訊資本的身影。而騰訊對外表示,騰訊的戰略是在公司處於發展階段時進行投資,並在它們有能力為未來的計劃提供資金時退出投資,“董事會認為京東現在已經達到了這樣的地位”。
“投資處於發展階段的公司,這樣被投資的公司可受益於騰訊帶來的長期資本,為其發展及擴張提供便利;在被投公司可為其未來計劃自行籌集資金的時候退出。”對於投資,騰訊曾經公開闡述過其投資邏輯。
從目前騰訊減持的兩家企業的發展階段而言,的確都是騰訊投資邏輯中的“被投公司可為其未來計劃自行籌集資金”的時間點,騰訊的退出,可以説是“言行合一”。
但是在投資業內人士看來,“減持”“減持幅度”和“是否保留最大股東身份”之間,還是存在着一定的區別。從騰訊最近兩次減持情況看,金額涉及數百上千億元,且不約而同地讓出了最大股東的身份,背後是騰訊“賣賣賣”所要達到的“效”的目的。
在業內人士看來,騰訊選擇此時“獲利回吐”,並且不再擔任大股東,與國內針對互聯網領域反壟斷監管越來越嚴格的趨勢不無關係。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騰訊以京東股票代為派息後,可以大大降低騰訊對京東的持股比例,降低市場對互聯網巨頭騰訊與京東結為聯盟形成壟斷的疑慮。
從投資看騰訊的“不變與變”
對於市值超4萬億元、投資獲益超萬億元的騰訊而言,無論是對京東還是對Sea的減持,雖然是互聯網熱議的話題,但事實上都不會對其自身的財務狀況帶來根本性的改變,也不會對騰訊的投資策略帶來實質的影響。
根據相關第三方機構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12月,騰訊在2021年的投資事件超過260起,比2020年的175起多了近一百起。特別是在遊戲領域,騰訊在2021年更是大開錢袋子。數據機構Niko partners分析師Daniel Ahmad在2021年12月透露,僅2021一年,騰訊收購和投資的遊戲公司就超過了100家,相當於每3天投資一家,而從投資的企業中不難看出,大多的確屬於騰訊投資邏輯中的“處於發展階段的公司”,可見騰訊在投資上依然保持着不變的戰略。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騰訊對京東和Sea的先後減持,預示着騰訊進一步減持其他互聯網企業已在意料之中,而在如今這個時間點上作出的“變化”,或許可以為騰訊的未來帶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