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存貨同比激增43%,三友醫療All in脊柱植入如何搶佔市場?

由 聞人海瑤 發佈於 財經

撰文|程苑芬

編輯|夏一哲

8月19日,三友醫療(688085)發佈2020年半年報:報告期內,營業收入1.5億元,同比下降6.6%;歸母淨利潤0.38億元,同比下降23.1%。二季度營收略超1億元,同比增長12.6%,較一季度有大幅改善。

三友醫療的主要產品為脊柱類植入物和創傷類植入物。報告期內,脊柱業務營收佔比達93.8%。2017-2019年,三友醫療營業收入從1.4億元增長至3.5億元,歸母淨利潤從0.05億元增長至0.98億元,年均複合增速分別達到59.1%和333.7%。高速發展之下,其於2019年成功佔據國內脊柱類植入物市場份額的3.8%,在本土企業中僅次於威高股份(01066)。

威高股份產品多品類擴張,除脊柱植入物外,還拓展了創傷及關節、醫用製品、藥品包裝等品類。其計劃拆分骨科業務單獨融資,已於今年6月份提交上市申請,在資本市場上三友醫療即將迎來勁敵。

不同於對手,三友醫療選擇“All in”脊柱植入:其上半年募集資金使用情況顯示,“骨科植入物擴產項目”投入佔比最高,且公司拓展新業務力度並不明顯。然而,半年報中存貨餘額高達0.82億元,同比激增43%,結合上半年業績下滑,存貨積壓風險昭然若揭。

那麼,三友醫療為何敢在高存貨情況下堅持擴產?“All in”脊柱植入能否帶來高市佔率?

骨科手術成需求關鍵

三友醫療上半年存貨激增,關鍵原因在於骨科手術量大幅下降。

在脊柱畸形、脊柱側彎、腰間盤病變等手術治療中,使用的固定板、固定棒、固定螺釘、椎間盤假體等醫用耗材,就是所謂的“脊柱植入物”。因此,脊柱植入物銷量主要來自於醫院骨科手術需求,三友醫療的銷售業績考核核心指標便是醫院終端手術植入量。

受新冠疫情影響,國內大量醫院骨科停診、骨科手術延期,三友醫療存貨積壓在情理之中。隨着疫情得到控制,醫院復工、骨科手術逐步恢復,其二季度經營情況基本回歸正軌。未來,其能否消化積壓存貨和新增產能,必須參考醫院骨科手術需求量。

一方面,老齡化導致脊柱疾病患者數快速增加。根據人口普查數據,2018年我國60週歲以上人口達2.5億,預計2035年將超過4億,預計2025年中國椎體壓縮骨折新發病人數將達到300萬,2035年將超過400萬。

另一方面,骨科病患者就診意識正不斷加強。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骨科醫院入院人數僅53萬人,手術人次僅41萬人,2017年入院人數增加到126萬人,手術人次增加到55萬人。

可見,中國脊柱類骨科手術還存在較大缺口,脊柱植入物市場規模有望持續擴張。興業證券預測,以2018年的73億元為基數,至2023年脊柱類植入物市場銷售額將達到146億元,五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4.9%。

鉅額市場空間當前,三友醫療承壓擴產無疑是有意搶佔更多市場份額,其有何優勢?

背靠三甲醫院加速滲透

產品方面,三友醫療技術實力毋庸置疑。從2011年起,其相繼推出了Adena脊柱內固定系統、Zina脊柱微創內固定系統、HalisPEEK椎間融合器系統等系列產品,在脊柱植入物細分領域打響了品牌知名度。

其中,Adena作為主打產品,技術水平和手術場景適用性明顯優於競品,該產品定價4985元/件,為市場最高價,足見市場對其認可度。

醫械企業一靠產品,二靠渠道。因此,三友醫療擴產後的首要任務便是打開產品銷路。

三友醫療早年由經銷商模式轉化為直銷和配送商模式,這一轉變逐現成效:2017-2019年,其三甲醫院覆蓋數分別達141家、218家、447家,覆蓋率也由10%上升至31%。

目前三友醫療銷售收入的90%來源於三甲醫院,還與國內多家三甲醫院的骨科醫生建立了醫工合作關係。報告期內,它的一項重大在研項目,在3家國內三甲醫院骨科進行臨牀試驗,與三甲醫院的穩定合作關係可見一斑。

不過,光靠三甲醫院遠遠不夠,三友醫療正加速推進渠道下沉。

經過行業多年的技術推廣、培訓,國內眾多二級、三級(非三甲)醫院已完全具備開展脊柱退變性疾病、骨折等常規脊柱類手術的能力,此類客户市場空間逐年擴大。對此,三友醫療制定了對二級、三級(非三甲)醫院的推廣策略,採用以地區級醫院為學術龍頭的方式,進行品牌和產品的宣介。

骨科手術需求量持續增長趨勢下,脊柱類植入物市場規模可觀。三友醫療產品受市場高度認可,All in脊柱植入意在搶佔更多市場份額,隨着其加速向非三甲醫院滲透,積壓存貨和新增產能必定會被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