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險增速奪冠背後:虧損包袱難甩
短短半年時間,產險業格局迎大變。8月4日,北京商報記者獨家獲得的同業交流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7217.47億元,同比增長7.62%。其中,健康險超過保證保險躍居非車險原保險保費收入榜的首位,並以超四成的同比增長率,奪得了規模與增速的非車險排行“雙連冠”。不過,高速發展的健康險依然未能打破連年虧損的魔咒。對此,業內人士認為,道德風險高、醫療成本高、險企追求規模快速擴張等原因,產生了較嚴重的逆向選擇問題,容易導致虧損。
從原保險保費收入的角度看,在非車險排位賽中,與2019年末數據相比,健康險、農險、責任險超過了曾經的非車險“老大”保證保險,位居非車險險種前三名。其中,健康險創下了40.41%的同比增長率至756.28億元,農險、責任險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543.36億元、479.37億元,保證保險業務收入368.57億元。
短短半年內,非車險排行榜風雲突變。對此,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博士朱少傑表示,一方面,2019年底銀保監會下發的《信用保證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與今年5月出台的正式文件《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業務監管辦法》等文件的出台,迫使財險公司主動調整信保業務模式,加強風險管理,聚焦低風險優質客羣,旨在規範融資性信保業務的經營行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也管控了信保業務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實體經濟正常運轉受阻,信用風險暴露顯著增強,險企出於自保考慮,自然也會降低信用業務的承保。
而在健康險方面,朱少傑則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觸發了公眾健康保險意識,使得健康險的購買意願增強。與此同時,險企適時推出了一些頗具吸引力的互聯網健康保險產品,其低廉的保費、高企的保額滿足了大眾的投保需求,供給和需求方面同時發力,催生健康保險業務的保費快速增長。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則提到,農業保險較快增長,與我國多年來一直穩步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不斷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覆蓋範圍與保障程度有很大關係。
承保虧損也“奪冠”
不過,高速增長背後卻難甩虧損包袱。在保費收入快速增長的同時,健康險賠付支出也隨之水漲船高。根據同業交流數據顯示,上半年健康險賠款支出297.58億元,同比增長16.78%。與此同時,上半年產險公司健康險業務虧損22.21億元,成為承保虧損最大的險種,承保利潤率也同比減少4.96%。
為何健康險的快速增長依然難破虧損魔咒?李文中分析,一方面這是因為健康險的道德風險比較大,另一方面醫療成本快速上漲是一個普遍現象,“當然,我國現階段健康險業務持續虧損也與保險公司在開拓市場階段追求快速上規模的經營策略有關”。
而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認為,賠付率高和虧損加劇是符合預期的:“因為短期健康險的競爭激烈,使費率偏低;核保寬鬆使逆向選擇嚴重;缺乏對產業鏈的控制以及核賠技術有限,使道德風險和欺詐嚴重。”
“逆選擇問題在健康險業務中較為突出,投保人出險概率本身就高甚至帶病投保,加之險企為搶佔市場份額,費率報價偏低,核保或核賠不嚴,導致業務出現虧損。”對於健康險面臨的困境,朱少傑給出瞭如是解釋。
梳理目前經營健康險業務的90餘家險企不難發現,包括蘇黎世保險、海峽金橋保險、誠泰財險、渤海財險、大家財險等在內的7家財險公司的短期健康險賠付率超100%。對此,北京商報記者採訪誠泰財險等公司,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覆。
深挖健康管理之法
產險公司在健康險方面如何扭虧為盈?朱少傑建議,險企需在承保理賠環節把好關,並甄別好個體風險,推行差異化費率;同時,可搭建健康信息共享平台,杜絕騙保行為。王向楠則建議,發展團體保險並適當提高核保標準,藉助車險和將來發展起來的家財險為個人及家庭提供綜合型保障,為被服務不足的羣體開發專門產品。
“隨着新的《健康保險管理辦法》出台,保險公司能夠開發銷售費率可調整的長期健康險業務,更有利於保險公司花更多精力加強健康風險管理,加強經營風險控制。”對於健康險未來的發展趨勢,李文中保持樂觀態度,“隨着健康保險市場越來越成熟,保險公司的經營策略也會有所調整,會逐漸由追求規模最大化向追求利潤最大化轉變。”
以眾安保險為例,上半年,該公司的健康險保費收入為29.99億元,同比增長129.84%。對此,眾安保險表示,公司從健康險切入,積極佈局大健康生態,逐漸打造融合了互聯網保險、醫療服務以及健康科技的完整生態閉環。與此同時,該公司也持續加大在反欺詐領域的投入,泰康在線相關負責人也表示,該公司一方面在投保前搭建了大數據風控平台,另一方面在投保後通過健康管理服務實現控費,進而構建風控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