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股價一週大漲1480%,柯達如何靠“跨界”浴火重生?

由 漆雕佁 發佈於 財經

7月30日消息,據外媒報道,曾一度申請破產的膠捲行業巨頭伊士曼-柯達公司在7月28日獲得了美國政府7.65億美元貸款,宣佈將進軍非專利藥物原料製造行業,以強化美國本土藥物供應鏈。

柯達獲貸款消息公佈後,其股價迎來飛躍式上漲。截止7月29日收盤,柯達美股漲幅已達1480%,總市值從此前的1.15億美元暴漲到14.52億美元。從攀上頂峯到跌下神壇,再到如今進軍制藥領域,柯達一步步地摸索出了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

引領潮流又跌下神壇

柯達這家“老字號”的起源要追溯到19世紀。當時,愛好攝影的銀行職員喬治·伊士曼對於笨重又昂貴的濕版攝影技術深感不滿,並決心要發明一種新技術改變這種狀況。1878年,他發明了一種塗有幹明膠的膠片並申請了專利。兩年後,伊士曼成立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小公司,開始量產攝影乾片。

不過伊士曼並未滿足,1886年,他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卷膠捲,第二年,他又研製出了小巧玲瓏且方便操作的“柯達一號”相機,讓普通人也能享受到攝影的樂趣,徹底改變了整個攝影界。1892年,伊士曼將公司改名為伊士曼-柯達公司,正式走上了膠片之路。此後,柯達的業務越做越大,1930年,柯達佔據着全球攝影器材市場75%的份額,成為了膠片行業無可置喙的領軍者。

1975年,年輕的柯達工程師史蒂夫·薩松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相機。可惜的是,在膠片行業大獲成功的柯達沒能預料到數碼時代的來臨,也沒能抓住這個寶貴的轉型機會。隨着索尼、佳能、三星、尼康等數碼企業相繼入局,柯達引以為傲的膠片逐漸失去了優勢。

20世紀的最後幾年,柯達在美國和歐洲的市場份額不斷萎縮,公司揹負了超過100億美元的鉅額債務。2000年底,全球膠捲需求接近停滯,而柯達仍固步自封,不願推行徹底的數碼化改革,2002年,柯達的產品數碼化率僅佔25%。到了2008年,柯達又遭遇了金融危機的打擊,當年財報顯示,柯達虧損1.33億美元,已是連續第三年出現年度營收下滑。2012年,無路可走的柯達在紐約申請了破產保護,曾經的“膠捲大王”徹底跌下了神壇。

柯達艱難的重生之路

儘管遭遇了難以想象的打擊,但柯達並未放棄。2012年1月19日,柯達官方在回應媒體時表示:“我們將專注於重組業務,新的業務架構將致力於提升生產率,減少成本和加速轉型,從而獲取可持續的利潤為股東創造價值。”

説起來容易,做起來更難,柯達的轉型之路實際上走得非常艱辛。破產後,柯達靠着尋求融資和出售專利、業務的方式,在2013年9月完成破產重組,正式退出了破產保護。

2015年7月19日,美聯社曾報道稱,柯達轉行做起了“房東”,這讓那些期待柯達東山再起的人不禁大跌眼鏡。但柯達憑着曾經超大的總部廠區、豐富的內部資源和設施,還真的吸引到了一批租户。根據當時美聯社的報道,有近50家創業公司入駐了柯達廠區,在此工作的員工約6000人。

不過,光靠房租是無法讓一家曾破產的企業重新崛起的,柯達必須探索新的出路。2016年底,柯達宣佈進軍智能產品行業,並推出其首款安卓智能手機Kodak Ektra。這台手機主打攝影,搭載了4K相機,配備2100萬像素的主攝像頭和1300萬像素的前置攝像頭。2017年,柯達又推出了兩款平板:Kodak Tablet 7以及Tablet 10,分別代表7和10英寸版本。

不僅如此,柯達還試圖通過區塊鏈技術挽回自己曾經的地位。2018年1月9日,柯達宣佈將發行自己的數字貨幣——柯達幣。受此消息影響,柯達的股價上漲了30%。為了將柯達幣推向市場,柯達也想盡了辦法,2018年6月,柯達宣佈和4個NBA場館、2個NHL場館合作,粉絲可以通過拍攝現場的照片和視頻來獲取柯達幣。

2019年11月7日,柯達公佈的全年財報顯示,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股東淨利潤為1.78億美元,同比增長9000%。總營業收入為9.13億美元。雖然柯達仍未回到從前的盛況,但起碼它已經從“泥坑”裏爬了出來。

走出膠片行業“泥坑”的人們

樂凱:進入電氣行業

數字化時代的來臨不止打垮了柯達一家,當年的“中國膠捲之王”樂凱也難逃厄運。

樂凱膠片廠的前身是保定電影膠片廠,籌劃於1953年12月24日,始建於1958年7月1日,是蘇聯援建156個項目之一,也是國家“一五計劃”重點項目。2000年,樂凱佔據着國內100%的航空航天膠片市場、70%的電影膠片市場、50%的黑白膠片份額以及30%左右的彩色膠捲份額,居於絕對的統治地位。

2003年10月,樂凱與柯達達成合作協議,柯達以總額約1億美元的現金和其他資產換取樂凱膠片20%的股份。但相互之間的合作沒能拯救柯達,也沒能拯救樂凱。2008年,樂凱的收入降到了最低谷,財報顯示其淨利潤僅有150萬。

2011年,樂凱全年淨虧損達到了5593萬,同比下降了1824.52%。“那幾年非常難過。到了2011年,實在撐不住了。”樂凱董事會秘書張永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和柯達一樣,樂凱在經歷了低谷期後,也成功通過轉型爬出了“泥坑”。2008年4月,樂凱發佈了投資4500萬元建設太陽能電池背板生產線的公告,2013年,樂凱發佈的年報中表示,公司主營業務已經轉向膜及帶塗層的膜類加工產品領域。2017年,樂凱的總營收達到18.51億元,其中8.06億元的營收來自太陽能電池背板,和曾經的主營業務彩色相紙並駕齊驅。

富士:“二次創業”的多領域巨頭

與柯達和樂凱不同,日本的富士膠片及時做出了轉型的決定,沒有受到數碼“風暴”的波及。

2003年,古森重隆擔任富士CEO,對整個富士展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2004年,富士發佈了中期經營計劃“VISION75”,計劃中明確了三個基本戰略:實施徹底的經營結構改革、構築新的發展戰略、強化關聯經營。

古森重隆沒有留戀此前的膠捲業務,他實行了大膽的裁員,將此前有着15000名員工的影像解決方案部門裁剪至10000人。在削減原有核心業務的同時,古森重隆也在不斷尋找有潛力的新項目。為此,他制定了一份“四象限定位圖”,基於“依託原有技術開發新技術”這點,古森重隆確定了將技術強項應用到數碼影像、光學元器件、生物醫藥、化妝品、高性能材料等新領域的發展方向。

古森重隆成功帶領富士走上了轉型之路。2018年財報顯示,富士銷售總額達219.05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530億元,營業利潤大幅增加70.1%。

“面對數碼化時代的到來,我們一方面進一步提升我們模擬技術的精度,以繼續保持這方面的優勢;一方面勇於向數字化發起挑戰,採取各種各樣的行動,研製出了世界首台數碼相機;除此之外,我們還必須尋找第三條路,如抗癌藥物研製、化妝品市場拓展等。”2017年赴清華大學演講時,古森重隆説道。他還在自己的暢銷書《靈魂經營》中戲稱,富士膠片戰勝行業危機是“二次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