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印度經濟保持較長時間的高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GDP)2019年逼近3萬億美元,超英趕法成為僅次於美國、中國、日本和德國的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同時,美國等一些國家出於打壓中國發展道路和中國經濟模式等考慮而刻意吹捧印度,提出“中國發展速度雖更快,但印度因制度、文化等因素而未來可預測性更強,經濟更能‘行穩致遠’”等論調,這在很大程度上提振了國際市場對於印度經濟的信心。
然而,2020年8月31日公佈的印度本年第二季度經濟數據卻如當頭一棒,將被高估和誤讀的印度經濟拉下了神壇。
印度GDP縮水約四分之一
8月31日,印度官方數據顯示,印度GDP在4月至6月縮水23.9%,遠高於此前預期,預計2020年將是印度自1980年以來的首個經濟全面收縮年份,並認為印度經濟復甦將花費“比預期長得多的時間”。
從經濟驅動力分析,4月至6月,作為印度經濟主要驅動力的消費支出本季度同比下降31.2%,而此前第一季度僅下降2.6%。印度經濟另一大驅動力資本投資則暴跌47.9%。從不同產業部門分析,印度製造業已陷入衰退,4月至6月製造業產出下降39.3%,建築和貿易服務行業暴跌約50%。只有約佔GDP總量15%的農業部門表現較好,第二季度增長3.4%,這給農村經濟帶來些希望,尤其是支撐數以千萬計從城市返回的農民工生計。
此前,雄心勃勃的本屆政府曾承諾在2025年使印度GDP超5萬億美元,2032年GDP超過10萬億美元,屆時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有分析人士認為,若想實現這一目標,印度必須每年保持至少9%以上增長。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縮水四分之一後,印度GDP當前僅為2萬億美元出頭,2020年能否保持世界第五大經濟體頭銜都是未知數。印度國內外眾多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除非印度聯邦和地方政府全力重啓印度經濟,否則印度經濟難以恢復和重振。”
疫情蔓延與經貿保護主義共振
拖累印度經濟
筆者多次赴印度調研,整體感覺印度經濟與中國不同,其雖有醫藥、IT等相對強勢產業,可以部分出口海外,但經濟基本盤主要依賴國內投資和消費。同時,印度國內市場開放度較低,各級政府的保護主義色彩普遍較濃。在正常年景,印度的確可以依賴將近14億的人口規模實現經濟持續增長,但在當前非常情況下,印度經濟正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
首先,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過快。印度政府一開始就對疫情防控非常重視,3月底採取“封城鎖國”等措施,此後多次延長,但這一舉措並未遏制疫情蔓延。9月5日,印度確診病例已超400萬,且日增病例人數連續幾十天超5萬,近兩天更是達到驚人的8萬以上。疫情持續蔓延嚴重干擾經濟活動。事實上,3月印度“封城鎖國”就嚴重打擊了國內消費支出、私人投資以及對外出口,這一效應因疫情防控不力而延續至今,綿延半年之久,成為印度經濟“不可承受之重”。
其次,經貿保護措施導致經濟雪上加霜。面對國內如此嚴峻的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印度政府本應上下一心全力應對,並與其他國家尤其是周邊國家抱團取暖,共同爭取經濟早日恢復。然而,印度政府反其道而行,4月以來與包括巴基斯坦、尼泊爾和中國在內的一眾鄰國頻生邊境摩擦,調兵遣將,大購軍火,不僅沒有聚精會神應對疫情,反而擠佔原本應該用在疫情防治和發展領域的寶貴預算。此外,印度政府頻繁針對所有“與印度陸上接壤國家”發起經貿保護措施,禁用APP、限制投資、對進口設限、對投標歧視性對待等。這使得印度經濟無法從地區經濟合作中獲得新動力,反而直接推高印度企業的採購和經營成本、削弱本就不高的產業競爭力,嚴重打擊國際市場和投資者對於印度經濟未來的信心。
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經濟前景整體低迷,嚴重影響國際社會每個成員。國家未來之路何去何從?是鼓起勇氣繼續開放?還是膽戰心驚走向封閉?這將是印度決策層和戰略界必須直面的問題,而其答案將關係近14億印度人民的未來。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