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投資者來説,買基金比起買個股要方便得多,投資指基更是如此,因為不少指數都精選了相對優質的個股,再加上指數投資期限較長,並且成份股變動較少,投資者完全可以藉此獲得穩定的長期收益,如果是指增基金的話,沒準還能獲得“意外之喜”。更重要的是,指基自身即按照指數成分股配置,投資者由此可以省去配置一籃子個股的大量成本,對於成分股眾多的大盤寬基指數(例如滬深300或者中證1000)尤其如此。
指基擁有如此好處,就連股神巴菲特也為此折腰,他與對沖基金經理泰德·西德斯著名的“十年賭約”(賭標普500指基2008-2017年內能跑贏任意5只主動管理型對沖基金)就是最好的案例。當然巴菲特先生可能想不到,指基具有如此優勢,但許多國內指基今年以來的表現卻和標的指數南轅北轍,就連指增基金也“增了個寂寞”。
增強指基,還是“增強跑偏”?
按照一般定義,指基主要是通過適當配置成份股等品種,讓自身扣費前的淨值表現儘可能貼近標的指數,跟蹤誤差也就成為了評判產品運行效果的重要指標——因為與其買入一隻偏離嚴重的指基,投資者買入主動管理的股基反倒更直接。從以往的基金運行實務來説,不論指基還是指增,大幅偏離標的指數一般很少發生,但今年初以來卻是另一番景象。
根據東財Choice數據,按主代碼及東財基金分類計算,1447只年初以來有可比數據的指基當中,591只跑輸比較基準,其中有93只基金淨值跑輸基準幅度在3個百分點及以上。如果將統計範圍縮窄至指增產品,情況將更加嚴重,因為223只可比增強指基當中有120只跑輸基準,其中31只跑輸基準超過3個百分點。
從產品的設計上來説,指增基金賦予基金經理的自主權比傳統的指數基金略大,基金經理可以在全市場股票當中模擬標的指數的構成,而不是傻瓜式配置指數成分股。這種情況下,指增基金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標的指數的基礎上“錦上添花”,和指數的表現存在偏離是被允許的,這也是該類基金的主要盈利來源之一。
不過指增基金本質上仍是指數基金,意味着嚴重偏離基金表現並不正常,嚴重跑輸標的指數尤其如此。動輒跑輸指數超過3個百分點,高者甚至達到8.7%,難免讓投資者懷疑跟蹤的有效性。
集中跟蹤,還是“集體跑偏”?
説到指數基金,就不得不説標的指數的選擇,這也正是其靈魂所在。
指數基金所選擇的指數大多可以分為寬基和窄基兩類,其中前者以滬深300、中證500等覆蓋面廣的指數為主,後者主要是以證券、消費、白酒等特定行業或概念的指數為主,二者各有偏重。從實務上來看,目前運行中的指基多以跟蹤寬基指數為主,跟蹤滬深300指數的基金尤為集中。但看起來,跟蹤寬基指數並未能讓指基們獲得更好的回報。
同樣是根據東財Choice數據,按主要標的指數計算,前述591只跑輸基準的指基共計跟蹤了245個指數,其中前十隻指數的跟蹤基金都超過8只。從數據上看,這些指數年初以來的漲跌幅絕對值並不算大,最大的科創50也只是上漲6%,指基跟蹤起來的難度似乎並不算大。但個別指基和標的指數的偏離似乎過於嚴重。
以當中知名度較高的滬深300指數為例,按主代碼計算,全市場共有95只可比指基跟蹤該指數,其中有54只年初以來的超額收益為負,12只的超額收益甚至低於-3%。更重要的是,超額收益最低的前10只滬深300指基全為指增產品,意味着這些基金經理沒能給指基“錦上添花”。
誠然,集中跟蹤少數寬基指數,意味着配置組合時的衝擊成本會低很多,配置難度也更低,但在指數類公募“內卷”嚴重,大量基金集中跟蹤少數指數的情況下,基金若想獲得更高的超額收益,少不了“另闢蹊徑”,例如指增產品增配指數中的某些特定板塊或個股就是如此——考慮到公募有較為嚴格的風控制度(可投品種一般少於私募),這或許也是無奈之舉。
不過問題是,指基如此增減配,其結果頗類似主動公募,做對皆大歡喜,做錯則難免“一失足成千古恨”,這也非常考驗基金經理個人的操作能力。
機構觀點:基本面因子或將回暖
與私募偏重量價配合的情況不同,公募大多以求穩為主,反映在指增產品上就是偏重基本面因子的表現。在部分機構人士看來,雖然眼下面臨壓力,但不排除該因子未來回暖的可能性。
根據證券時報的報道,有指增產品的基金經理認為,之所以指增基金今年以來“賺了指數不賺錢”,主要和量價因子比基本面因子表現更優有關,但公募由於交易費用、換手率、合規風控等方面的限制,很難發揮量價因子的優勢。在他看來,當市場在一類方向過度集中,後期難免會均值迴歸,雖然時間點很難預測,但基本面因子從3月下旬以來已逐漸有所表現。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到二季報窗口期,基本面和量價因子的割據局面可能出現較大反轉。
招商證券在5月22日的一份研報中也指出,前期市場熱點在過去一週明顯退潮,資金高低切換明顯,前期持續低迷的盈利質量因子迎來了集體大爆發,流動比率、長期債務權益比、毛利率、營業利潤率等因子的表現均進入前十。展望後市,隨着前期熱門板塊退潮以及海外擾動的逐漸瓦解,市場大概率會回到基本面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