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集團,在11月9號下午3點鐘,他們在深圳創業板走到了盡頭——退市了。退市整理期在這一天結束了,公司股票第二天強行摘牌。從此,這家公司永遠離開了資本市場(再也無法回到資本市場)。
整理期最後一天的股價收盤時又跌了3.45%,最後只剩下0.28元/每股,市值9227萬元。這顆科技明星,當年的“科技股王”就這樣結束了。這個過程就叫退市。這是創業板實施註冊制(6月12日)以來第一個退市公司。這對於暴風集團本身來講是一個悲劇,而對國家來講實行嚴格的退市制度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近幾年,國家把上市退出制度的落地當成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重點來抓。提出完善退市標準,簡化退市程序,加大退市監管力度。將缺乏持續經營能力的公司及時清出市場。並且每個交易所都制定了自己的退出標準。
以下是深交所的退市標準之一:
這張深交所交易平台上的截圖(下面)是暴風集團整理期最後一天的真實數據。時間:11月9日,股價:0.28元/股,市值:9227萬,都標明的清清楚楚。明顯看到,暴風集團觸碰了深交所退市制度的“紅線”。
暴風集團這家當年的科技股王為何淪落到這般地步?公司,2007年在北京成立,核心業務:視頻播放器。由於技術領先,戰略思路清晰,前幾年發展得非常成功。2009年,用户量2.8億,佔當時總網民數的73%,日活用户2500萬,是三大客户端軟件之一(一是QQ,二是迅雷)。馮鑫當時牛B地説:騰訊要想在播放器上追上來,需要:5000萬美元、2年,200人的隊伍。由此可見,當時創始人馮鑫的底氣。
2015年3月24日暴風集團上市了。當時,一是公司概念好、業績好;再加上牛市大潮的到來,公司創造了許多“奇蹟”:發行價7.14元,先是連拉29個漲停板,而後繼續暴漲,短期衝高到327.01元/每股,股價最高漲幅達到44.8倍。市值最高曾達到392億元(如今市值僅剩不到1億元,391億元市值灰飛煙滅)。當時,公司內部出現了10個億萬富豪、31個千萬富豪、66年百萬富豪。當年公司實現盈利1.73億。
上面這些數據在當時可以説是“光鮮耀眼”無人可比。因此,馮鑫這位創始人也逃不出“被勝利衝昏頭腦”的怪圈。於是馮鑫在沒有縝密論證的情況下,內心一衝動,一拍腦袋,就定下“進軍高技術,大兵團作戰,拓展14大新產業新模塊”的重大戰略性決策。
當時,開發的模塊囊括了所有的新技術和新模式,如,AI(人工智能)、互聯網TV、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影視、電商、體育、O2O等(這都他們都不懂、不擅長、沒有人才、沒經驗的行業)。
由於“用力過猛”,到2018年公司出現了嚴重問題:一是嚴重虧損,當年虧11.9億;二是管理混亂(攤子太大);三是訴訟不斷。由於,公司在戰略上犯了致命的錯誤,所以“頹勢”一直不可扭轉。加之,一錯再錯,把公司的優勢資源全部消耗殆盡。於是,便出現了2020年11月9日無奈退市的結局。
今天,事後諸葛亮。暴風集團走向衰敗的深層原因是什麼。我看到三點:
一是脱離主業。視頻播放器本身在當時並沒有發展到盡頭,還有許多可延伸的機會。如,阿里巴巴在堅持主業的過程中派生出支付寶來;騰訊在堅持主業的過程中派生出遊戲和微信來。這樣的例子很多。馮鑫當時膨脹了,已經看不到這些。滿腦子裏裝得是更大的產業和項目。再一點,就是錯誤地認為,過去的成功就等於今後的成功。犯了“時過境遷”,卻“刻舟求劍”的錯誤思維。
二是盲目擴張。一口氣開發了14個業務模塊。結果,幾年下來,沒有一個實現盈利的。天天在“畫餅充飢”。更嚴重的問題是:在開發新業務時,也沒有遵循科學方法論。走的一條計劃式開發模式,即,不顧市場變化如何,一味機械執行計劃。結果,要麼開發出來的產品“沒人要”,要麼,進行不下去。特別是在開發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的過程缺乏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即“迭代思維”、“驗證思維”。任何產品(包括模式)只有在目標客户羣中不斷迭代、驗證才能真正發現客户的真正需求。這是一種非常現代和科學的認知方式(另外專門撰文)。
三是不計成本。暴風集團上市成功後,由於錢來得太容易,還是什麼別的原因,他們在項目開發和併購重組中不計成本。如,收購了三家公司,認購價格都其真實價值的幾十倍或百倍。完全脱離實現,純屬一種喪失理性的玩法。這樣以來,已有的錢非常快得消耗殆盡。
關於暴風集團衰敗的過程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這裏不再展開。我們今天講的是註冊制下的退市制度。我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資本市場迎來了一個新時代,即註冊制時代。這個時代有兩大特徵: 一是企業在資本市場可以自由地進出;二是市場化的監管和運營機制更加充分。好企業,資本市場積極擁抱你;差企業,資本市場也毫不客户地把你清出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