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家來(微信公眾號)
不曉得大家在鑽研股票投資時,都參考哪些指標呢?相信不少人會去看投資標地的財務報表,但光是財報就分成損益表、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每一個報表裏又有好多的項目,到底要怎麼從財報看出這家公司的真正價值呢?
今天為大家發現一本書,也是我近期剛讀完的《為什麼現金比獲利更重要》,會從公司經營的角度,來談如何進行財務分析,以及如何創造價值,也從投資的角度,教大家怎麼判斷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資。
首先,我們從財務分析兩個最核心的觀念開始,“現金幣獲利重要”以及“未來比過去和現在重要”,想要在財務方面有所精進的朋友,就跟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第一核心 現金幣獲利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會用情理來衡量一間公司的表現,但其實經歷這個指標有三個問題。第一,計算經歷時不會區分現金與非現金費用;第二,盡力扣除了利息支出,導致我們在比較公司時,只要他們的籌資方式不同,就會很難比較;最後,淨利的計算過程牽涉到管理層的決策問題,有些管理層會操縱獲利數字,導致淨利的指標失真,而現今比較不會出現這類問題。
在現金指標中,最重要的是自由現金流,自由現金流指的是在不影響公司的生存與發展下,能夠自由運用的金額,這筆錢無疑就是企業發展的銀彈,或是可以當作是近期轉差時的預備金,計算方式則是税後淨利加折舊與攤銷,再減去資本支出與增加的營運資本。
第二核心 未來比過去和現在重要
在財經領域中,做決策時最重要的是未來,也就是思考某項資產的未來會創造多少現金流,聰明的觀眾朋友可能已經聯想到了,這個概念與機會成本有關。假如一間企業今天有一筆錢,他可以選擇做點事情來獲取報酬,如果未來才能拿到這筆錢,那就會損失那些獲得報酬的機會,把這些概念融入財報操作之中,就是折現的概念。
我們再用另外一個例子來説明,假如你今天手上有100元,銀行利息是10%,也就是説一年後你可以獲得110元。但如果你是明年才得到那100元,那肯定比今年的100元更沒價值,縱然他們賬面上的金額是一樣的。
另外,折現的概念還有一個重要的啓示,就是不需要考慮沉沒成本。假設一間公司花了100萬元為新產品做市調,那不管獲得哪些資訊,這筆錢都已經花了。因此這間公司可以考量市調結果來決定產品的未來,但不需要考量那100萬元。
看完了概念,我們終於要進入實戰部分了,書中以紅海與夏普的故事來説明自由現金流與折現概念的重要性。夏普是第一個製造並商業化液晶熒幕顯示器的大廠,於2009年在日本大阪附近,該廠製作顯示器產品,並在2011年決定要生產更大的版面,以取得競爭優勢,夏普預估要在三年內投資48億美元,打造世界最大的顯示器工廠,並預測在2014年啓用後就能創造現金流。
但書中以自由現金流與折現率計算,發現從2007年到2029年,夏普公司將自由現金流折現值加總中後竟然是負值,淨現值只有-29.88億美元。
我們從以上兩個觀念來分析看看,首先,夏普在自由現金流的部分表現不佳,無法創造出公司可以自由運用的金錢。其次,夏普投入大量資金想要在未來得到獲利,但在折現的狀況下卻反而讓現金流更短缺,因此得到了負的淨現值,這其實是個悲傷的故事,夏普當時不相信淨現值的分析與預測,如果出現的負值,代表根本就不該進行這項投資。
但夏普滿心期待的,因為超大電視可以幫他們賺大錢,結果發現原先預估要回本的售價太高了,消費者根本不買單,結果只能降價,降到最後根本沒辦法回本。在壓力之下,只好把製造廠賣給了紅海董事長郭台銘,而郭台銘僅僅用了七點八億美元就買到了該廠將近一半的所有權,成為這個故事裏最大的贏家。
以上的故事會讓我們感嘆,夏普高層走錯一步棋,輸了幾十億。更讓人憂心的問題在於,夏普想要藉由投資創造更多獲利,卻適得其反。
那麼一間企業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而投資人又要怎麼去觀察一間企業是否做對了決策呢?書中提醒我們,一間公司想要創造價值,必須做以下的三件事。
我們剛才看了現金與折現的重要性,也看了企業要如何創造價值,接着就是大家最期待的部分呢,我們要如何融合這些概念來幫助自己對投資標地做評價,甚至這種評價方式,還能擴展到我們在買房或是教育投資上的決策。而書中將評價分成幾個步驟,而其中的核心就是現金流折現。
第一個步驟是預測未來的現金流。舉例來説,假設你有一間公司正在評估要不要新建新的實驗室,那麼我們就要評估這個實驗室的初始成本、預期的税前淨利資產,在計劃結束時的殘值、折扣費用與營運資金。
第二個步驟就是算出。不加權平均資金成本,也就是把債務和權益兩種資金來源的成本都納入考量,估算這兩種資金對實驗室投資案的重要性,並設出權重,並算入利息,這個步驟可以透過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來做計算。
第三個步驟是計算總值,也就是總結真幣投資的價值,如果計算結果為正,那這筆投資或許就是正確的。
第四步驟,這是比較企業價值與市場價值。在這裏要留意的是,要從企業價值推算市值時,不能只把企業價值除以股數,而是要考量該企業有多少債務與現金。
最後一步就是要分析各種情境,這就是投資決策堪稱藝術的部分了。決策者必須要考慮各種不同但可能會發生的情景,賦予相應的幾率,得到是否投資的答案。
這裏我們以美國的教育為例,問題設定為人們是否應該念大學?從現金流來看,擁有大學學位的人,在職涯中所賺到的現金,比起只有高中學位的人多了100萬美元,經過折現後這是51萬美元。
如果一名準備申請學校的學生,把這51萬減去受教育的成本,就能得到是否要念大學的答案。也就是説,只要受教育成本低於51萬,那就代表他應該投資一個大學學位。但書中也提醒,這個計算結果並不代表你隨便念一篇大學都可以成功投資薪資,只能説平均來説,大學教育值得投資。
另外,我們也可以透過這種評價方式,來思考應不應該買房,一般人怎麼判斷,一間房子是貴還是便宜呢?通常是將這間房子和其他同社區的房子做比較,但如果是聰明人,他會先進行現金流分析,也就是擁有房子會涉及哪些現金流出路,像是花錢換新房的資本支出或是税額。
另外還要考量買房後可以省下來的房租,事實上,賣方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剩下的房租錢,用這種思考邏輯可以避免房子買貴,例如你在計算現金流折現後,發現,用租的比買的擁有更高的淨現值,那租屋就是比較理性的抉擇。
總結來説,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評價事物的重要角度,那就是現金,現金是確確實實的數字,不會加入太多的人為干涉因素,也因此能幫助我們做出較為理性的決策。
當然,我們在面臨人生大小事時,不太可能每件事情都用如此複雜的模型來做檢驗,但光是思考切入點的不同,往往就能替我們帶來比較正確的結果。在這本書裏,除了以上提到的觀念外,還有財報的基本介紹、財務名詞更詳盡的説明與計算方式。另外,還分析了財經世界的生態系,像是對沖基金、投資人、分析師、管理者的關係,以及公司財務主管最在意的資本配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