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的“元宇宙”,究竟是風口還是炒作?
文 | 付一夫、張丹陽
盤點近期最火的詞語,相信非“元宇宙”莫屬。
比如,前不久扎克伯格宣佈將Facebook更名為Meta,旨在全力進軍元宇宙;國內的華為、BAT、字節跳動等科技巨頭也紛紛躬身入局。而在資本市場上,元宇宙板塊更是持續火熱,多家上市公司都因涉及這一概念而股價連續大漲,中青寶等個別公司甚至出現了翻倍行情。
那麼問題來了:這爆火的“元宇宙”究竟是什麼?為何能備受市場追捧?
所謂“元宇宙(Metaverse)”,最早出自於1992年美國著名科幻小説家斯蒂文森的科幻小説《雪崩》,書中描述了一個人們以虛擬形象在三維空間中與各種軟件進行交互的世界,即所有現實的人在該世界中都有一個網絡分身。現在看來,“元宇宙”其實就是虛擬與現實的高度互通,既包含真實世界的虛擬反映,同時又有本就存在於網絡世界的各種虛擬活動。
從概念上看,Metaverse一詞由Meta(表示超越)和Verse(Universe,宇宙)兩部分組成,即“超越宇宙”,回溯互聯網發展歷程,從PC局域網到移動互聯網,虛擬與現實的距離逐漸縮小,而在“Metaverse”的語境下,人們沉浸感和參與度都達到峯值,這或許將是互聯網的“終極形態”;從技術上看,元宇宙既包含數字經濟中的5G、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也融合了對VR/AR、腦機接口、物聯網等技術的前瞻佈局,在現有互聯網行業發展態勢的基礎上,元宇宙在沉浸感、參與度、永續性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益於近年算力的突破、數據傳輸能力的提高以及人類腦機活動研究的突破式進展,元宇宙有望逐步從概念走向現實。
在很多學者看來,元宇宙將會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一方面,元宇宙通過吸納5G、AI、VR/AR等新興技術的成果,向人類展現出構建與傳統物理世界平行的全息數字世界的可能性,同時引導着信息科學、數學和生命科學的互動,重塑經濟社會形態;另一方面,由元宇宙催生出的各種新業態,有望在未來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並提供更多新的就業崗位。
眼下,伴隨着社會各界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與元宇宙相關的各種經濟業態正在迎來快速增長。根據普華永道的預測,元宇宙市場規模將有望在2030年達到1.5萬億美元;彭博行業研究則估計,元宇宙市場規模將在2024年達到8000億美元,增長空間十分廣闊。
正因如此,各種相應的投資機會也隨之湧現出來。長遠來看,數字消費、接入終端、基礎設施有望成為主要受益的板塊。以數字消費為例,元宇宙的高度沉浸式體驗將首先以遊戲形式破局,隨着技術的成熟,未來將在科教、全息會議、雲旅遊、軍事仿真等多項領域中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這當中必然藴含着巨大的消費增長空間;再如接入終端,包括VR頭顯、全身追蹤傳感器、全身體驗服裝等在內的“元宇宙入口”,以及產業鏈上游的顯示面板、傳感器、電源管理等領域,都將會是兼具成長與國產替代邏輯的高景氣賽道。
客觀地講,雖然元宇宙描繪了數字科技發展的願景,行業前景更是令人振奮無比,但必須認清的事實是,當前元宇宙產業整體上還處於早期階段,技術層面尚存在較大侷限性,各項業態還不夠成熟穩定,想要真正讓願景中的畫面轉變為現實,可能還需要10~20年甚至更長時間去發展,絕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
與此同時,在走向元宇宙社會的過程中,各項質疑和爭議難免存在,基於區塊鏈、NFT等數字資產和虛擬經濟體系的建立勢必在未來和現實經濟尋求相容,過去以互聯網公司主導的PGC世界也不得不開放自我,接受大量消費者加入共同進行PUGC的數字開發。虛擬世界的個人財產如何保護?萬物都可替代的虛擬世界的法律法規該如何制定?這些社會的基本規則仍值得我們去深入思索並做出回答。
因此,儘管近期資本市場上的元宇宙板塊風生水起,不過我們還是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元宇宙”概念實在是過於超前,目前市場上仍是以熱點題材炒作為主,很多公司其實都缺乏實際業績的支撐,相關個股的估值難免會存在虛高甚至泡沫。換言之,元宇宙可能的確是一個好的投資方向,但仍需要時間的沉澱和技術的突破。至於究竟是否值得參與,恐怕還要細細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