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填志願如何選專業?來看看超4000家上市公司的分析報告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財經

近日,隨着全國各地2021年高考錄取分數線陸續出爐,千萬考生和家長們正在為如何填報志願而費盡思量。

紅星資本局梳理了A股4000多家上市公司所屬行業的增長率、景氣度、薪酬福利等,或許能為大家選擇時提供一些參考。

Wind數據顯示,A股有4300家公司披露了2020年人均薪酬數據,其中有900多家公司人均年薪在20萬元以上,300多家公司人均年薪在30萬元以上。

紅星資本局發現,以往比較熱門的金融、房地產、計算機等行業,如今的景氣度、平均薪酬開始出現分化;而一些契合國家發展戰略、獲得大力扶持的行業,如芯片、軟件、先進製造業等,就業前景可觀,也聚集了大量高素質人才。

哪些行業高景氣高增長?

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使得社會對人才結構的需求發生了轉變。哪些行業在持續高增長?哪些行業獲得國家重視及扶持?早些做未來職業規劃,或將決定大學畢業後能否找到更好的工作。

Wind數據顯示,A股有500多家上市公司近4年營收復合年增長率在30%以上,這也意味着這些公司未來幾年仍將有較高的景氣度,而所處的行業也值得關注。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醫藥製造業”等行業的公司數量比較多。

與此同時,高校專業的設置與調整,也隨着社會需求而變化。教育部近年增設了不少新專業,涉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網絡空間安全、能源互聯網、集成電路、智慧交通等眾多新領域,這些往往也是國家高度重視並大力扶持的行業。

據紅星資本局不完全統計,2020年人均薪酬在30萬元以上的A股上市公司中,“計算機、通信、其他電子設備”行業類公司有36家,其中包括不少芯片設計公司;此外,“軟件、信息技術服務”行業類公司也有超過30家。

以我國的芯片產業為例,目前雖然有中芯、華為、紫光等龍頭企業,但整體實力還無法與美國的英特爾、高通等國際巨頭抗衡,也因此長期遭遇“卡脖子”。國家高度重視芯片和集成電路產業,併為此提出一個目標,到2025年國產芯片自給率要達到70%。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國家積極鼓勵“國產芯片”的發展,並出台了各種優惠、扶持政策。

伴隨我國芯片、集成電路行業迅猛發展,人才方面也極度稀缺。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顯示,到2022年,中國半導體產業人才需求將達到74.45萬人左右,人才缺口將近25萬。由於行業人才稀缺,導致薪酬飛漲,年薪40萬-50萬元十分常見,有些上市公司甚至開出百萬年薪招聘爭搶人才。從這個角度看,行業前景十分樂觀。

而互聯網作為大學畢業生近年來最希望入職的行業,也反映出科技公司在當今的吸引力。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催生了大量新職業,其中程序員作為互聯網產業的技術支撐力量,人才需求量大,加上較高的技術壁壘,一直保持着可觀的薪酬。

各家互聯網大廠更是金字招牌,長期以來都是求職者眼中的“香餑餑”。雖然這些公司大部分在港股、美股上市,但公開的薪酬數據也是行業標杆,紅星資本局查詢財報發現,騰訊控股(00700.HK)、阿里巴巴(09988.HK)人均薪酬均在80萬元以上;而老牌互聯網公司百度、網易等也以高福利著稱。

此外,近年來一些優秀的互聯網公司如字節跳動、美團(03690.HK)、快手、滴滴、拼多多等迅速崛起,也成為高校學子嚮往的就業選擇。

哪些行業高薪酬高福利?

在人均年薪30萬元以上的3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從事“非銀金融、資本市場服務”的公司達到46家。其中:中金公司(601995.SH)、華泰證券(601688.SH)、招商證券(60999.SH)、中信證券(600030.SH)、國金證券(60109.SH)人均薪酬分別達到115萬元、93萬元、81萬元、81萬元、80萬元。即使排名靠後的地方小券商,人均薪酬也遠超其他行業,基本上在30萬元以上。

與資本市場打交道的券商、投行、基金等行業歷來出高薪,但這個行業高智商羣體雲集,進入門檻也非常高。比如前不久,“基金經理的凡爾賽”在網上刷屏,多名學霸基金經理曬出的學歷以清華、北大為主流。

紅星資本局從某基金公司人力部獲悉,其核心業務崗位有非常嚴格的招聘篩選制度,通常優先考慮“清北復交”的畢業生,其次是人大、央財、上財、南大、浙大、武大等重點院校。相關人士坦承:“如果本科不是985,基金公司可能連面試的機會都不會給。”這個行業可以算得上“知識改變命運”的典型,而大多數投行、券商也採取類似的標準。

非銀金融業還有一個現象:國有券商薪酬可能低於民營券商,公募基金薪酬可能低於私募基金。這是因為民營機構為了吸引人才,通常會採取更加靈活、更加市場化的激勵機制,也導致了很多“公奔私”現象出現。而這樣的激勵機制,往往也意味着薪酬要與業績掛鈎。

但是,這些行業內部,高級管理人員與基層員工收入差距很大。以券商具體業務部門為例,管理層、投資部門、券商研究所等收入較高,但基層的客户經理、營業部員工收入並不高。

與錢打交道的銀行業,雖然屬於一個相對傳統的行業,但仍被不少家長視為“金飯碗”,因為銀行業績長期優秀、穩定,薪酬也保持較高水準。從上市公司財報看,2020年平安銀行(000001.SZ)、招商銀行(600036.SH)、浙商銀行(601916.SH)、中信銀行(601998.SH)人均薪酬均超過50萬元,相當於月薪4萬多元;興業銀行(601166.SH)、民生銀行(600016.SH)、浦發銀行(60000.SH)、光大銀行(601818.SH)人均薪酬也超過40萬元。

相比之下,國有大行如“工農中建”人均薪酬反而沒那麼高,多在25萬-30萬元之間。總體來看,股份制銀行收入更高,城市商業銀行其次,國有大銀行收入較低。這主要是因為股份行、城商行機制更為靈活,也更加市場化,為吸引人才,關鍵崗位提供的薪酬往往比國有大行更誘人。同時,股份行人均創收普遍也比國有大行人均創收更高。

保險公司人均薪酬也不錯,中國人壽(601628.SH)、中國太保(601601.SH)、中國平安(601318.SH)、中國人保(601319.SH)、新華保險(601336.SH)的人均薪酬均在20萬-25萬元之間。

不過,由於各家銀行、保險公司披露口徑並不一致,員工人數和工資支出數據可能會有偏差,特別是大量基層員工的實際收入與公開的薪酬數據有較大出入,這其實是“被平均”的影響。

部分傳統行業仍不乏亮點

雖然新行業、新技術、新崗位、新職業在不斷湧現,但選報專業仍然需要充分考慮個人興趣、特長以及未來發展規劃。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個專業的冷熱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一些曾經熱門專業,如英語、會計、法學、新聞學、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等,現在人才數量趨於飽和,甚至出現人才過剩,相關專業特別是非名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不太理想。

而一些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行業,往往是非熱門行業,如醫療、教育、文旅、城市公用事業等領域,雖然薪酬不如高科技行業、先進製造業那麼吸引人,但勝在就業崗位多、工作穩定、福利也不錯,同樣可以作為未來就業的選擇。

以電力行業的五大發電集團為例,包括華能國際(600011.SH)、大唐發電(601991.SH)、華電國際(600027.SH)、國電電力(600795.SH)和中國電力(02380.HK),人均薪酬在16萬-20萬元之間。

需要指出的是,計算出來的人均薪酬往往與實際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在上市公司的財報分析中,通常按“應付職工薪酬”÷“在職員工人數”來計算,這樣的結果往往有些簡單、粗暴。比如電力行業“老大哥”長江電力(600900.SH),有媒體計算後得出其人均薪酬近69萬元,這着實讓人吃驚。為此長江電力不得不發澄清,稱與實際薪酬存在較大偏差,混淆了“薪酬”與“用工成本”的概念,並不等同於工資收入。即便如此,長江電力員工待遇優渥也能夠坐實。

而在傳統的鋼鐵、煤炭行業,一些優秀的龍頭企業人均薪酬同樣不錯。上市鋼企中的寶鋼(600019.SH)、南鋼(600282.SH)、方大特鋼(600507.SH)等,員工人均薪酬在20萬-28萬元之間;龍頭煤企如中國神華(601088.SH)、中煤能源(601898.SH)、陝西煤業(601225.SH)、兗州煤業(600188.SH)等,員工人均薪酬長期保持在20萬-30萬元之間。

受房地產行業調控影響,房地產業近年人均薪酬有所下滑,但總體上看仍然不錯。在上市房企中,多家房企員工人均薪酬超30萬元。其中,首開股份(600376.SH)2020年人均薪酬達50萬元穩居榜首,綠城中國(03900.HK)、龍光集團(03380.HK)人均薪酬均為48萬元,融信集團為43萬元,中海地產則為38萬元。此外,祥生、金科、時代、新城、濱江、弘陽、華髮、正榮人均薪酬在24萬-36萬元之間。

2020年也有部分房企人均薪酬出現下降。比如,世茂、萬科、融創、龍湖、越秀、奧園等房企,這可能與部分房企大規模招聘新人有關,同期員工數量大幅增加。由於新員工薪酬待遇相對較低,導致平均薪酬出現了下降。

紅星新聞記者 李偉銘

責編 任志江 編輯 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