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苗燕)訊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今日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0年)》顯示,2020年銀行理財產品共兑付客户收益9932.5億元,同比增長7.13%。理財產品為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投資收益,是居民財產性收入的重要來源。
其中,個人投資者是理財市場的絕對主力,佔比高達99.65%。浙江、江蘇、山東、上海和廣東這五個區域的個人投資者最喜歡購買理財產品。理財產品投資者中穩健型和平衡型佔大多數,整體投資風格相對保守。
銀保監會創新部主任楊東寧表示,隨着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等系列政策的落地和完善,理財業務按照監管導向有序整改,並取得階段性進展。淨值型產品發行力度大大增加,同業理財規模和佔比持續壓降,多層嵌套等拉長融資鏈條的行為明顯減少,影子銀行風險顯著收斂。
她表示,銀保監會將保持政策定力,以資管新規確立的統一標準和改革方向為準繩,嚴肅查處剛性兑付、多層嵌套等違法違規行為。督促理財公司建立健全內部控制管理體系,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範能力,促進理財業務規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客觀看待理財產品“破淨”現象
統計顯示,2020年,封閉式淨值型、開放式淨值型產品的投資者數量均呈現上升態勢,其中開放式淨值型產品投資者數量加速上升趨勢尤為明顯。與此同時,封閉式非淨值型和開放式非淨值型產品的投資者數量正在逐漸減少。由此可見,投資者逐漸接受淨值型產品,原有非淨值型產品的投資者也正在穩步轉入淨值型產品的投資陣營,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頗見成效。
報告顯示,2020年,部分銀行和理財公司發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出現較大淨值波動,甚至跌破初始淨值。初步統計,全年新發行的產品中共有2164只產品曾發生過跌破初始淨值現象,約佔全部產品總數的3%;到2020年底,只有428只產品仍低於初始淨值,僅佔當年發行產品總數的0.6%。
對此,報告指出,打破剛兑、淨值化轉型是資管新規的核心要義。隨着採用公允價值定價的淨值化產品數量增多,底層資產價格波動直接穿透至產品表面,產品淨值出現波動是正常的現象。
總體來看,以純固收及“固收+”等類型產品為主的銀行理財仍具有相對“穩健、安全”的優勢。報告認為,短期市場利率擾動造成的淨值波動,特別是因建倉期遇到債市調整導致的破淨現象會隨着事件推移而被抵消,長期來看產品淨值大概率會平穩增長。
楊東寧強調,要將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銀行理財業務的服務客户風險偏好審慎,涉眾範圍廣,銀行機構和理財公司要把投資者適當性作為業務的核心環節,準確評估風險偏好和實際承受能力,把合適的產品銷售給合適的投資者,同時重視幫助投資者樹立科學的風險觀和收益觀,合理塑造投資預期,理性看待淨值波動。
理財投資者數量同比增加八成多
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市場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為4162.48萬,其中個人投資者2148.10萬人,機構投資者14.38萬個,全部投資者數量與2019年底相比增長86.85%。其中,個人投資者佔比達99.65%,是理財市場的絕對主力。
投資者數量的增長一方面是由於新產品的不斷髮行,另一方面理財新規後產品起售金額的大幅下降,也讓越來越多的普通投資者進入理財市場。從2020年各月數據來看,理財投資者數量呈現上升趨勢,且下半年上升趨勢更為明顯。
報告顯示,個人投資者持有理財產品總金額與地區經濟發達程度顯著相關。截至2020年底,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個人投資者持有理財產品總金額排名前五的地區分別為浙江、江蘇、山東、上海和廣東。這些地區的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位居全國前列。從地理分佈上來看,東部沿海地區持有總金額較高,而西部地區持有總金額相對偏低。
中低風險理財產品最受投資者歡迎
報告顯示,投資者風險偏好集中在中低風險類產品,理財產品投資者中穩健型和平衡型佔大多數,整體投資風格相對保守。
其中,二級(中低)風險理財產品最受投資者歡迎,四級(中高)風險產品投資者投入金額大。雖然風險等級為四級、五級的產品投資者人數遠遠落後其他等級的產品,但平均持有金額卻尤為突出,這體現出資產水平較高的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更強。
從產品期限角度看,一年內期限的銀行理財產品較受投資者青睞,期限在6-12個月的產品平均持有金額最高,達34.88萬元。
報告顯示,大部分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即喜歡在同一家機構購買理財產品。有80.87%的投資者會將理財資產放在同一家機構中,14.16%的投資者同時持有2家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僅4.97%的投資者會選擇同時持有3家及以上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資產越多的投資者往往會更注重分散投資。雖然同時持有3家及以上機構發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佔比不及5%,但是持有總金額佔比卻超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