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持續虧損!海底撈拉響“警報”

由 緱風彩 發佈於 財經

8月14日晚,在港上市的海底撈發佈盈利預警,2022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預計最高下滑17%,淨利潤將延續去年下半年以來的虧損局面,最高虧損2.97億元。

因戰略誤判,2020年疫情初期逆勢瘋狂擴店的海底撈在2021年急剎車,短時集中關店數百家,為此2021年海底撈出現上市後首個年度虧損,而41.6億元的巨大虧損額將上市後幾乎三年的累計淨利潤一把虧光。情急之下,海底撈推出“啄木鳥計劃”,旨在進行戰略收縮並加強內部管理,目前看該計劃暫時未能快速扭轉困局。

海底撈股價今年以來也繼續低迷,自去年2月高點算起,最高跌幅達到83%,一度高達4800億港幣的市值如今已不足千億。

就在一個月前,海底撈公告分拆海外業務運營主體特海國際在港交所單獨上市。

兩大原因致持續虧損

根據海底撈這份盈利預警,公司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個月收入預計不低於人民幣167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最高下滑17%,2021年同期收入約為人民幣201億元。

對於營收下降,公司稱主要是由於2022年3月至5月新冠疫情影響導致中國大陸地區部分餐廳停止營業或暫停堂食導致客流量減少,以及因“啄木鳥計劃”餐廳數目對比2021年同期減少。

淨利潤方面,2021年同期公司淨利潤約9650萬元,而其預期今年上半年將錄得淨虧損約人民幣2.25億至2.97億元。這也延續了公司去年下半年以來的虧損態勢,去年全年海底撈鉅虧41.6億元,主要發生在2021年下半年。

海底撈將預期虧損歸咎於兩大方面,一是“啄木鳥計劃”下部分門店關停及2022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的影響,發生的處置長期資產的一次性損失、減值損失等合計約人民幣2.55億元至3.27億元;二是中國大陸地區2022年3月至5月新冠疫情反覆,若干餐廳在一段時間內停止營業或暫停堂食服務,但仍有固定開支及員工成本產生。

所謂的“啄木鳥計劃”,是海底撈麪對突然困境於2021年11月推出的收縮擴張戰略、加強內部管理的經營計劃,該計劃由公司執行董事兼副首席執行官楊利娟領導。

“啄木鳥計劃”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

持續關注經營業績不佳的門店,包括海外門店,並相應採取改善措施;重建並強化集團部份職能部門,恢復大區管理體系;在科學考核各部門的前提下,持續向員工傳達企業文化及“雙手改變命運”的價值觀,並大力倡導愛和信任為核心的奉獻精神;適時收縮集團的業務擴張計劃。

在該計劃下,海底撈在去年四季度短短一兩個月時間關店近300家,2021年年報顯示,海底撈門店總數下降到1443家,超過90%在中國大陸地區。

分拆海外業務主體單獨上市

7月13日晚間,海底撈公告海外業務運營主體特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簡稱“特海國際”)在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

招股書顯示,特海國際於分拆上市前的股東架構中,海底撈持股90%,僱員激勵平台持股10%。本次分拆,海底撈擬將其所持有的全部特海國際股份,按照各股東於記錄日期在海底撈的持股比例分派。分拆完成後,海底撈將不再保留特海國際的任何權益,特海國際將不再為海底撈的附屬公司,創始人張勇舒萍夫婦將成為特海國際的直接控股股東。

這也意味着特海國際如果上市成功,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將繼海底撈、頤海國際後,收穫火鍋板塊的第三家上市公司。

招股書顯示,海底撈於2012年開設位於新加坡的首家海外餐廳。自此,其逐步擴大海外的餐廳網絡,截至2019年1月1日在5個國家開設24家餐廳,截至2022年3月31日,海底撈在亞洲、北美洲、歐洲及大洋洲的11個國家擁有97家餐廳。

不過,特海國際實際上至今仍未盈利,且過去三年虧損持續擴大。

2019年-2021年以及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淨虧損分別約為3300萬美元、5380萬美元、1.51億美元及2850萬美元。在招股書中,特海國際將業績虧損歸結為新餐廳比例高及疫情影響。持續虧損下海底撈放慢了海外開店節奏,2021年特海國際新開設了22家餐廳,較2020年的36家有所減少,2022年第一季度則新開了3家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