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藍圖: 從開局推斷結局 從結局反推過程

  在投資分析的世界很多人喜歡用過程推斷結局,例如各大投行就非常善於以過去經濟數據的表現預測未來經濟環境的走向;Yamm老師這些技術派的就更喜歡用蠟燭k線圖的過去走勢計算出未來的升跌變量。最後不論是技術派或數據派的投機者,再以結果佐證自己的分析過程,這是徹徹底底的現實經驗論,具有非常真實的説服力。

分析藍圖: 從開局推斷結局 從結局反推過程

  但對那些經驗不足的投資新手來説,就如雲中看霧,霧裏看花,非常的不真實,但又不明覺厲,形成了權威迷信,而最終這種迷信促成了結局的發生,因為大部分投資者也只是在開局之中,他們只想直接知道結論,亦因為缺少了「推·論」和「信息收集」,所以大部分投資人都掌握不了好的「分析技巧」和完善的「總結能力」。

  Yamm老師今天這份文章主要是一些概念上的分享,主要希望幫助您完善思維上的短缺,或者從一個全新的思維角度理解「分析」這個詞語。

  分析,英文動詞作Analyze,名詞作Analysis,在現代的中英文解釋是相通的,但箇中內涵還是我們的中文更有韻味。「分」,從八,從刀,是以刀剖物,使一分為二的意思,有從整體中取出及劃分出另一部分的意思;「析」,從木,從斤, 古字以「片」代木,指以斧斤剖木,本意是劈開,有觀看核心的意念,《莊子·天下》就有這樣的一句「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從中不難看出中國千年道家哲學思維的蹤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層層拆解,層層推進,也就是中國探尋和分析道理的習慣是傾向從整體中畫出可想可視的不同部分,先大而化小,再小而化之,再分而合之而不失整體的過程。

  這就形成由一個小黑點幻化出一個環環緊扣的整體藍圖,就算缺少了一個小部分,整體分析是相對缺失的,但相對「整體」而言也是圓滿的,因此大部分人也可以作出合理分析;但要作出合理分析,首先要具有立體的分析思維,要有前中後,更要有左右上下的觀念,這才稱得上「分析藍圖」。

  作為分析師,我相信每一小部分的分析中也具有非常意義。雖然很多投資新手只取其一,而不通全貌,亦很難全其貌,但我也不求窺全而只求近乎全,也就是整體性不要缺失也就可以了,因為分析的函數變量可以説是無窮大與無窮小的,這樣就不會被一些偽科學偽分析所誤導。我這裏就有一個偽分析的例子。

  曾經聽過一則分析蒐證的過程(笑話),有一羣信奉科學的研究生想總結出一些因患上癌症而加速死亡的病患者共同習慣,這些研究生非常詳細羅列出很多項生活上的習慣,例如食煙和飲酒這些一般被視為不良習慣的選項,最後經過1000則隨機病患採訪後,得出的結論竟然是「100%癌症患者有飲水的習慣」,而結果推論當然就是「飲水加劇患癌風險」……簡直就是本世紀最驚心動魄嚇死人的發現,但對那些飲用水淨化機經銷商就是褔音了!

  而這樣回想之下,好像有不少例子也是這樣的,經過20年蒐證,香港股市適逢五月有超過75%實例恆生指數明確下跌……其實這樣的推論 對我們投資人產生的效果和結果影響好像不大,感官上非常科學,但這是否一個正確的分析呢?問題出在哪裏?

  其實應該是在開局,過程,結局每個環節也出現了不大不小的問題。開局,也就是分析的命題,也就是主題要探求研究的方向,若果主題錯了,或者相對含糊不清,那過程,結局,乃至最終得到的結論結果就是多變的,答案多變,實用性不大。當然也有很多分析研究員喜歡開放性的開局命題,但那就要作出不懈的努力,分多次不同答案再開命題作研究,才能得到最精準的答案。

  最簡單的例子就好像很多偵探懸疑故事一樣,《東方快車謀殺案》、冰刀殺人事件、密室殺人案等等…… 若你的問題是誰是兇手,那對不起,所有人也可能是兇手,但同時所有人也可能不是兇手。但只要把命題改為-XX作為兇手的假設研究-最後由結局所得出的結論才能更靠近真實,所以開局命題越精準越好。如果放在投資上,研究「5浪頂部形態在英鎊一小時圖中的具體表現」,自然比問「英鎊是升是跌」更有效果。所以設定開局命題本身已在鎖定一定變量。

  結局,可能因為用字問題令很多人直接誤會成結論結果,其實「結局」是得到數據源後的假設定案方式, 是得到數據後的思維延伸 ,同時有助於流程探勘中的相互印證辨識的一環節,若果「流程」中所得數據得不到最直接答案,我們就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試圖去破局。

  每個人看到的結局也是狹窄的,因此結局的假設最忌偏信偏看,所以結局講求的是正反立論,留白空間。就像電影《西遊降魔篇》中,陳玄奘( 唐三藏),因為愛人段小姐的犧牲相對假定了大乘佛法的定義,犧牲小愛成全大愛,那只是他個人的感悟,而不一定是真實,我就沒有聽説過如來佛祖的愛情故事,我只看到佛法中「 改變不了世界,只有改變自己」的度己精神,苦海明燈並不一定是終點,只是其中一個方向選擇。

  也像很多分析師同輩,他們會因為一則新聞數據作出假設,但大多是隻有一個方向,缺乏正反立論,也可能是腦中早有分辨,但沒有寫出來,所以看的讀者們只有偏信而沒有全盤理解剖釋。

  有時結局並不一定是你想看到的,但可能帶領你走出新方向。就像愛迪生一生中做了 1600 多次耐熱材料和 600 多種植物纖維的實驗,才製造出第一個燈泡。後來他更在這基礎上不斷改良製造的方法,而對於那二千多次失敗的結局,他的結論是找到了2000多種不能製造電燈泡的方法。

  最後説一説最簡單的流程,也就是數據源的蒐集過程。最重要的不外乎數量,來源統一性,和數據源的精密度。很多富有經驗的人手交易員,在過去的人生不斷盈利,但當把方法細緻變成自動交易EA時,盈利效果就大大不及人手,為什麼呢? 就是因為數據源的精密度不足,所描述方法不夠細緻量化,在同一方法的入場條件下,人手主觀交易員會分析過去大市狀況及交易環境,但那種動態的主觀分析很難用自動交易表達出來。

  同一理論之下,若果你想用一個交易手法20年,你最好有那個方法過去20年的數據,雖然大市不斷變化,過去數據不一定反應未來的真實,但數量也是立案的根據。

  總結以上理念,其實科學化的分析,是要與時並進不停更新的,投資者透過分析作參考作選擇,同時也透過分析的過程不斷學習,Yamm老師在投資外匯的初期,每天最少完整地看五份分析文章,但很小看分析師的交易價格建議,反而着重於他們的分析理據和思維方向,找出他們的優點和缺點,借他人分析而完善自我分析。望各位讀者引為參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79 字。

轉載請註明: 分析藍圖: 從開局推斷結局 從結局反推過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