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建議研發長週期專項金融產品,探索科創興農的有效路徑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趙佳琪
“養殖業60%的成本來源於飼料,所以新希望致力於將飼料做的更好、更精。”3月5日晚間,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接受時代週報等媒體採訪時表示,飼料、養殖業、食品加工是一環扣一環的全鏈條,目前食品加工行業逐漸向方便的半成品和成品發展,如何應對挑戰是新希望當前應該考慮的問題。
新希望集團創立於1982年,持續在現代農業領域深耕,已擁有世界第一的飼料產能、中國第一的禽肉加工處理能力,是中國最大的肉、蛋、奶綜合供應商。
劉永好連續多年參加全國兩會,持續在農業領域建言獻策。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劉永好曾提出《關於穩定生豬產能,降低週期性波動,引導生豬產業平穩升級》的提案。,劉永好帶來6份提案,大多與農業相關。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立足國情農情,體現中國特色,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
而如何建設農業強國?劉永好在《建設農業強國積極發揮企業作用,推動打造世界級農業強企》提案中提到:第一、探索科創興農的有效路徑,集中力量解決如生物育種、綠色低碳等產業關鍵技術問題;第二、持續鼓勵企業參與到行業標準的制定、管理和引導中;第三、創新金融工具對於農業企業的支持方式,研發支持農業領域的長週期專項金融產品;第四,鼓勵政府部門與農業龍頭企業聯合構建農業大數據中心,建立大數據標準體系。
創新金融工具
農業有明顯的週期性,如何解釋週期性的特點?以生豬養殖行業為例,劉永好解釋為——當市面上豬的數量少了之後,豬價上漲,農民養豬積極性提高,但積極性提高後,養豬數量增多,豬價隨之下降,又會造成農民虧損,農民養豬積極性下降。此為一個週期。
而如何減少週期波動,劉永好認為,企業要處於主動位置,包括通過精細化管理、科學育種等方式降低成本,再通過養殖各環節數字化等方式,減少人為和自然因素的干擾。而上述均能夠對週期的波動有所調節。同時,亦希望金融機構能夠研發和週期有關的金融產品。
事實上,近些年,針對農業領域的金融產品呈多點開花之勢。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佈,明確提出“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支農作用,優化‘保險+期貨’”。“保險+期貨”已連續8年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農業有周期性特點,但金融領域並未有可以覆蓋長週期的產品類別。
以生豬養殖行業為例,2021年,國內生豬養殖行業經歷深度虧損,2022年又經歷先跌後漲再降的過程,豬價波動劇烈。國家發改委信息顯示,2023年1月30日—2月3日,全國平均豬糧比價為4.96:1,進入過度下跌一級預警區間。
劉永好指出,養豬業通常4年一個週期,這4年中賺錢的時候比較多,但虧損的時候也不少。而金融機構大多在賺錢的時候給予支持,虧損時則規避風險。
如何對抗產業週期性波動,“熨平”產業週期?劉永好建議,研發支持農業領域的長週期專項金融產品,提高企業對農產業進行資本投入和技術投入的信心和積極性。
劉永好表示,所謂“長週期專項金融產品”,指的是金融機構設計出長週期產品,覆蓋4年到5年。
“我們過去多次測算豬週期,波谷時和波峯時差價很大,但將其拉平到一個水平線上來看的話,總體來説,多數企業是盈利的。”劉永好在羣訪時表示,金融機構給予信貸支持時,可以將週期拉長。同時,國家出台支持強農富農的政策,對受週期波動影響的養殖企業和農民,給予如貼息等金融政策,相對可以減少影響。
探索科創興農的有效路徑
劉永好認為,科創興農會有效推進中國向農業強國邁進。但事實上,近年來,中國農業生物技術產業雖然發展迅速,但仍存在需要解決的難點和痛點。
由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鄉村振興研究院研究員閔師以及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曉兵撰寫的《補齊生物農業短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一文中説道,目前,農業生物技術基礎研究不足、自主創新水平有待提高、發展不均衡,缺乏重大突破性成果。
同時,當前亦存在生物農業科研與生產脱節,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生物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發展滯後等問題。
劉永好認為,農村的生產加工環節,效率相對落後,以養殖業為例,以前是“爺爺咋養,我咋養”,現在規模化的養殖業應該是“科學咋養我咋養”。
新希望方面介紹,在發展過程中,其用生物科技強化生產製造能力,在種業芯片、飼料減量替代等領域獲得諸多突破,為解決種業芯片難點、節糧做出貢獻。
“我們會以數字技術、生物技術為驅動,集中力量攻堅農業技術難題,其中重點攻堅‘種業芯片’。”劉永好表示,當下,新希望已經培育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新鴨”,打破了此前中國肉鴨必須依靠進口的桎梏。目前,新希望正在全力攻堅“豬芯片”,己研發出了管理豬隻的育種軟件“秀傑和普”,在種豬全基因組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