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視研發“忘記”信批 太極集團主業十年九虧何以翻身
作為一家營收超百億的醫藥巨頭,太極集團扣非淨利潤卻連年虧損。更誇張的是,超億元的政府補助竟“忘記”披露。這不免令市場懷疑,在種種光鮮的表象下,太極集團是否早已千瘡百孔。
在業績扭虧的關鍵時刻,重慶太極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太極集團”,600129.SH)卻曝出信批違規。據其於10月12日發佈的公告稱,由於多次收到政府補助未披露,公司收到上交所監管函。
上交所指出,公司多次收到政府補助,累計或單筆金額多次達到應當披露的標準,但公司未按規定及時披露,損害了投資者的知情權。時任董事會秘書蔣茜作為公司信息披露事務具體負責人,未能勤勉盡責,對公司前述違規行為負有責任。
除了信批違規,太極集團還面臨主業不振、現金流緊張、負債率高等種種難題。
多次政府補助未披露
據監管函,太極集團有多達7筆未及時披露的政府補助公告,合計總金額高達1.47億元。
2020年3月18日、5月29日及6月23日,公司分別收到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760.04萬元、1353萬元及1611.61萬元,佔年初至今所收補助總額約68%。上述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單筆均達到臨時公告披露標準,但公司均未及時披露。
上交所認為,鑑於上述違規事實和情節,根據《股票上市規則》第17.1條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紀律處分和監管措施實施辦法》有關規定,決定對太極集團及時任董事會秘書蔣茜予以監管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據公告披露,2019年公司收到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為7401.81萬元,2020年至公告披露日收到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為 5424.11萬元。
而翻閲其財報數據發現,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末,太極集團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分別為4754.63萬元、4519.37萬元,與公告中所披露的數據存在較大差異。
在業內人士看來,不排除太極集團存在故意不及時披露的可能性。依靠政府補助等方式實現的業績增長或者盈利並不具備持續性,在業績下滑趨勢下,太極集團還需從主業尋求突破。
扣非淨利潤連年虧損
資料顯示,太極集團主要從事中、西成藥的生產和銷售,擁有醫藥工業、醫藥商業、藥材種植等完整的醫藥產業鏈。1997年,太極集團於上交所上市。
《投資者網》梳理發現,自上市以來,太極集團的扣非淨利曾連續7年虧損。2010年至2020上半年,公司的扣非淨利分別為-0.57億元、-1.33億元、-2.43億元、-1.72億元、-2.81億元、-5.36億元、-4.43億元、6437.48萬元、-8362.94萬元、-1.57億元、-2017.3萬元。
2015年、2016年,其扣非淨利潤虧損最為嚴重,分別虧了5.36億元、4.43億元,不過同期淨利潤反而創出了新高,分別達2.31億元、8.49億元。據此估算,公司非經常性損益帶來的收入分別約為7.67億元及12.92億元。
不過自2017年起,太極集團淨利潤就開始大幅縮水,2019年淨利則虧損了7083.03萬元,同比下降200.81%。與之相對應的是,太極集團的營收卻一路高漲,2018年營收規模首破百億,2019年達116.43億。
此前,公司曾將虧損原因歸於主要產品藿香正氣口服液銷量下降。今年2月,公司藿香正氣口服液被列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然而公司業績仍未得到明顯改善。
太極集團2020年半年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為57.54億元,同比下降6.43%;淨利為1021.76萬元,同比下降88.53%。對於整體業績滑坡的原因,公司則歸為疫情影響,醫院終端銷售品種以及解熱鎮咳等受限制藥品的銷售出現下降。
從二級市場的表現來看,2016年,太極集團曾創出歷史新高44.6元/股,此後股價便一路下滑,最低探至7.71元/股,期間跌幅一度超八成。時至今日,公司市值仍然不到100億元,距離千億市值的目標已很遙遠。
百億級骨幹單品隕落
藿香正氣口服液作為骨幹產品,曾為太極集團業績做出巨大貢獻。2016年,藿香正氣口服液的銷售高達10億元,為此,公司還制定了該產品的十年戰略規劃,即2018年國內銷售達到20億元,2021年達到50億元,2027年銷售達到100億元。
而財報數據顯示,2018年藿香正氣液的銷量相比預期幾乎“腰斬”,年報中僅描述為“達到10億元”,未達成銷售目標;到了2019年,銷量下滑情況進一步加劇,僅實現銷售額6億元;而今年上半年,銷售額僅為 4.90 億元。
有分析認為,銷售渠道收窄是太極集團藿香正氣口服液銷量下滑的重要原因。2018年2月,國家藥監局取消了藿香正氣口服液的雙跨類別,轉換為非處方藥。此後,該藥品在醫生處方方面的渠道受到影響。
然而,這並不足以成為太極集團業績下行的理由。事實上,除了藿香正氣水,太極集團還有急支糖漿、注射用頭孢唑肟鈉、洛芬待因緩釋片等數十款主要產品。
在研發方面,太極集團更是在年報中描述,其擁有強大科研體系,成功研發新藥40餘個,並獲得多個獎項。而財務數據卻顯示,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研發費用均只有區區幾千萬元;而在2018年以前,公司年報中竟然沒有披露研發費用。
反觀銷售費用,近年來分別為28.94億元、37.51億元及16.82億元,幾乎佔了同期營收的1/3。與之相比,研發費用幾乎“微不足道”。
業內人士認為,已定的銷售體系銷售模式導致的銷售費用逐年增加,削減變得不太可能;新品研發投入多回報週期長難以在短期內實現盈利,只能在吃老本的情況下試圖尋找新的盈利點;儘管藥品為用户硬需求產品,但也受到季節氣候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使得銷量起伏不定。
擴張之下亟待“補血”
據相關媒體報道,2003年起,太極集團通過收購西南藥業等同業企業,逐漸從單一生產中藥發展成集中西藥研發、生產與銷售於一體的綜合性藥企。
截至目前,公司已形成全面覆蓋川渝地區的銷售網絡,超過萬家的藥房連鎖規模以及涉及中藥、麻醉藥及精神藥物等產品生產能力,是西南地區較大規模的藥企集團之一。其中,桐君閣大藥房、太極大藥房門店數量合計超萬家,年銷售規模位列全國前三。
然而,太極集團的現金流卻出現危機。據財報披露,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太極集團的經營現金流由1.04億元降為-1.46億元。與此同時,太極集團最新的短期借款、一年以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分別為37.62億元、6.73億元,而賬面上的貨幣資金僅為18.49億元,或面臨較大償債壓力。
事實上,公司資產負債率長期居高不下,近幾年雖略有下滑,但仍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來源:同花順
為了緩解資金壓力,太極集團曾賣過房子、土地使用權、股權、生產廠區及辦公樓等多類資產。此前的2018年,公司還定增募資了19.97億元。
今年以來,太極集團甩賣資產的節奏仍在持續。此前9月底,公司還發布公告稱,擬將持有的成都新衡生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成都新衡生公司)等資產對外轉讓。經財務部門初步測算,上述轉讓將合計獲得收益約4.01億元。(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