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4月支付機構備付金交存環比回升391億元,年內大幅震盪,怎麼回事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財經

北京商報訊(記者 廖蒙)連續兩個月大幅走弱後,4月支付機構備付金交存餘額有所回升。5月22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央行官網近日公佈了最新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4月,非金融機構存款(備付金)規模為23142.88億元,較2023年3月回升近391億元。但相較於2023年1月數據27089.29億元仍有較大差距。

北京商報記者根據央行披露的信息梳理發現,自2019年初支付機構備付金被要求100%集中交存以來,備付金交存規模整體呈現波動上升走勢。2021年12月,備付金交存規模首次突破2萬億元關口。2022年年間,備付金交存規模僅有3月至5月的三個月間回落至2萬億元下方,最高規模則發生在2022年1月的25040.69億元。

2023年以來,備付金交存規模走勢呈現較大差距。而最高規模同樣在2023年1月產生,備付金交存規模達到27089.29億元,這也是自備付金交存之後出現的最高數據。隨後2月相較於1月大幅回落超4022億元,隨後3月連續走低至22751.85億元。連續兩個月下降後,備付金交存規模在4月回升至23000億元上方。

為什麼備付金交存規模會在不同月份呈現這一差異化走勢?博通諮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指出,備付金交存規模與支付機構的使用頻率和交易規模正相關,整體還是呈現了季節性特徵,2023年1月剛好是農曆新年,支付機構交易量上漲後備付金交存規模產生了比較高的增幅。

“2月、3月返工返崗,支付交易量回落帶動備付金交存規模下降。但同期消費復甦,疊加各類刺激消費政策頻出,備付金規模下降較為明顯後企穩,保持在一個穩定的層面。”王蓬博補充道。

備付金交存規模走高背後是支付機構交易量在支撐,消費回暖刺激支付機構交易量這一情況,也得到了支付行業從業人士王瑜(化名)的認可。王瑜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近兩年來其所在的支付機構也在努力拓寬支付場景和商户規模,以此推動交易量上升。尤其是節假日、小長假等消費旺季,更是各家支付機構緊密佈局的黃金時刻。2023年一季度,線下消費市場全面復甦,支付交易量上漲在公司財務數據中也有體現。

不過,王瑜也在採訪中提到,支付市場就像是一塊“蛋糕”,總量是有限的。同等條件下的競爭中頭部機構更具優勢,中小機構需要持續尋找機會以提高自身的市場份額。

據北京商報記者瞭解,所謂備付金,通俗理解是用户通過非現金支付方式在線上、線下購買商品或各項服務時支付的貨款,期間由於到貨、提現的時間差而存放在支付機構賬上的資金。早在2017年1月,央行便對該部分資金做出了集中交存的規定,交存比例也逐步提高至100%。

備付金集中交存,是為了防範支付機構違規挪用、佔用客户備付金,是對消費者與商户合法權益的共同保障。與此同時,備付金集中交存帶來的支付機構收益模式的改變,也讓支付行業格局產生了變化。在過往大量預付卡機構退出市場的原因中,有觀點認為其中一部分原因來自於備付金利息收益的減少。從近幾年的監管動作來看,仍有支付機構因為違反備付金管理規定遭到央行嚴厲處罰。

對於備付金交存規模的後續走勢,王蓬博認為,頭部知名支付機構是備付金交存規模的重要支撐,根據央行披露的數據不難發現,備付金增速是有所下降的。同時由於移動支付覆蓋場景和使用人羣頻率不斷提高、固化,備付金交存總量仍然能保持較高規模。後續要看移動支付長尾效應的持續時間,以及對支付場景的滲透程度,預計短期內仍然會保持現有的規模,但隨着消費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後,或許增速將持續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