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29家公司實現多渠道退市
主持人楊萌:今年以來截至11月20日,已有16家公司被強制退市,其中9家為面值退市、6家為財務退市、1家為規範退市;此外,已有13家公司通過併購重組渠道退市,年內退市公司已達29家。有專家稱,未來,在退市制度不斷完善背景下,A股上市公司退市數量或將逐步增加,從而驅動上市公司整體質量不斷改善,為A股走勢長期向好創造有利條件,同時也有助於提升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
本報記者 昌校宇
11月19日,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部副主任孫念瑞在“2020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論壇”上表示,“2019年以來,證監會將完善退市制度作為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內容,取得了顯著成效。2019年,共有18家公司通過多種渠道實現退出。近兩年強制退市共25家,超過了2006年以來強制退市數量的總和”。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今年以來截至11月20日,已有16家公司被強制退市,其中9家為面值退市、6家為財務退市、1家為規範退市;此外,已有13家公司通過併購重組渠道退市,其中重組上市7家、出清式資產置換6家。也就是説,年內退市公司已達29家。
“被強制退市公司數量創歷史新高,體現了退市方面監管力度有所加強。”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雲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按證監會行業分類,16家退市公司中10家屬於製造業,2家屬於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家屬於建築業,1家屬於房地產業,1家屬於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1家屬於綜合類。從行業分佈來看,將近三分之二的A股退市公司來自制造業,體現了目前製造業整體,特別是其中傳統制造業領域的景氣度較低,截至10月份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速依然負增長也釋放了同樣的信號。雖然今年突發的疫情可能對上述退市公司經營帶來影響,但核心原因還是自身長期經營不善,在疫情暴發之前,這些退市公司的業績和股價就已經持續表現不佳,其中超半數強制退市的公司是面值退市,説明投資者“用腳投票”這種市場化的檢驗機制發揮了作用。
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梳理,僅11月份以來,“退市”一詞就至少被中央及監管層提及3次。11月2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機制實施方案》,會議指出,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方向,完善退市標準,簡化退市程序,拓寬多元退出渠道,嚴格退市監管,完善常態化退出機制;11月10日,中國證監會召開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動員部署會,要求嚴格退市監管,完善退市標準,簡化退市程序;11月12日,上交所黨委召開專題會提到,堅定不移推進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深化註冊制、退市、長期投資者等關鍵制度改革。
“一系列的政策信號顯示常態化退市機制建設已成資本市場的頂層設計,伴隨着註冊制改革的推進,未來更多的退市相關政策有望加速落地。”董忠雲認為。
談及“劣質”上市公司退市逐步常態化對實現資本市場優勝劣汰、新陳代謝有何重要意義?董忠雲認為,上市公司質量是資本市場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在通過IPO註冊制改革引入更多優質公司進入資本市場的同時,必須完善退市制度將“劣質”公司從市場中清退,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資本市場的優勝劣汰,令市場煥發持久生命力。否則,資本市場如果“只進不出”,雖總體規模越做越大,但大量上市公司佔用市場資源,卻不能為投資者創造價值,只會拖累市場的整體效率。
“未來,在退市制度的不斷完善下,A股上市公司退市數量或將逐步增加,從而驅動上市公司整體質量不斷改善,為A股走勢長期向好創造有利條件,同時也有助於提升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董忠雲表示。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補充道,未來,對強化信息披露的資本市場來説,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變得尤為重要,因此“劣質”上市公司逐步會被淘汰。而且,註冊制下上市公司的殼資源不再具有稀缺價值,因而發展不良的上市公司只能遵從市場退出,從而讓資本市場自然形成良性的價格發現機制,給投資者提供獲取價值投資的場所。
就投資者應如何警惕個股的退市風險,董忠雲建議,投資者應進一步增強風險防範意識,堅持價值投資理念,選擇具有良好基本面支撐的個股作為投資標的,避免去博弈績差股甚至ST股。此外,投資者也可更多通過基金、資管產品等形式來投資A股市場,通過分散投資降低個股“踩雷”風險。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