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大撤退,餐飲不香了?

資本大撤退,餐飲不香了?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紅餐網(ID:hongcan18),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疫情,是影響投資機構做出決策的重要因素。今年是人類與疫情鬥爭的第三個年頭,在奧密克戎毒株和“動態清零”政策影響下,投融領域風雲變化。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發佈的數據表明: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股權投資同比下降27.5%,投資金額同比下降47.1%。投資數量及規模低於市場均值。

其中,新消費領域的投融資持續降温。去年廣受資本青睞的餐飲賽道,今年上半年的融資次數與金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均大幅減少。

雖然説“民以食為天”,吃穿住行永遠是剛需,餐飲行業屬於永不落幕的產業,但疫情當下,資本市場似乎已用行動給餐飲行業投出了“反對票”。

風向變了!餐飲投融資整體下行

2020年可以看作是中國餐飲產業資本化的元年。番茄資本創始人卿永表示,“2020年餐飲和資本關係升温,但一級市場的回暖和疫情無關,而是證監會開放餐飲企業上市的影響,以及供應鏈的成熟、收入與支出的確認、連鎖化的速度都達到了資本化的臨界點”。

此後,餐飲板塊的融資交易開始明顯上升。

據紅餐大數據統計,2020年餐飲行業投融資案例共計217起,融資類型涉及茶飲、火鍋、小吃快餐等細分領域。而後的2021年更是水漲船高,餐飲行業共產生337筆融資,幾乎每天都有融資事件產生,總融資金額超過400億元。

然而,進入2022年,餐飲業的資本化開始踩下剎車。根據紅餐大數據,今年上半年(截至5月30日),餐飲行業僅有49筆融資,較去年同期120例相比,次數大幅回落。間中出現的幾筆近億元的大額融資,也難掩形勢的整體下行。

以5月的投融資情況為例,剛剛過去的5月,餐飲業僅發生了7筆融資,而去年同期,據不完全統計也有25筆。

資本大撤退,餐飲不香了?

△數據來源:據公開信息整理

除了融資數量,今年上半年披露的融資金額較去年同期相比也有較大差距,只有40億元左右。同時,大額融資事件亦有減少,前兩年裏,頭部投資機構與明星餐企合作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但今年上半年,近億元的融資事件僅有10餘起,不足去年的一半。

一位服務過餐飲品牌融資的FA目睹了這兩年間的風向變化,感慨道:“2021年,尤其是上半年,優質餐企不用拉投資,五湖四海的VC/PE就會親自登門拜訪。但今年一些餐企融資困難,VC/PE即便有投資意向,給的估值也很低。”今年年初,他嘗試為一家餐企牽線搭橋,至今未果。

百福控股CEO王小龍在去年年底時也曾表示:“很多投資人開始不看餐飲了,大牌的投資機構都處在觀望的狀態。”

眼下,一些年輕的投資機構為了適應市場環境,確實已經鮮少甚至不再關注整個新消費領域,他們大都轉而面向科技、醫療等賽道,寧願在“雙碳”、新能源等風口下從零開始。

餐飲在投資人眼中怎麼就不香了?

疫情常態化成為普遍共識,作為接觸式服務業的餐飲業首當其衝。

網聚資本合夥人劉利劍表示,餐飲業不同細分品類賽道均受到疫情衝擊,一些非剛需、擁有高勢能渠道、服務性強的品類,受到的衝擊尤其嚴重。

“總體而言,現在線下商業都面臨着巨大挑戰,尤其是主要佈局在北上廣深等主要城市的品牌,都陸續受到疫情的影響。”劉利劍認為。

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2022年1-4月份,餐飲收入13262億元,同比下降5.1%;限額以上餐飲收入3064億元,同比下降5.6%。其中4月份餐飲收入下滑尤為嚴重,僅2609億元,整體下降22.7%。

行業整體的不景氣,直接加速了投資機構的轉向。除此之外,資本的理性迴歸也是行業投融資遇冷的一大因素。

在加華資本創始合夥人兼董事長宋向前看來,過去餐飲行業的投融資存在泡沫化和過熱現象。“此前一些資本對餐飲行業不是特別瞭解,進入到細分領域和品牌後,才發現行業在現代化、標準化、連鎖化和品牌化等方面的表現達不到預期。”

投資向來有追漲殺跌的特性。過去幾年裏,資本在賽道之間的遷移變得更為尋常,跟風現象也更明顯。此前,一些投資人認為餐飲行業投資門檻和技術壁壘都很低,即便前期沒有太多投入,也可以輕易進入,在這樣的認知帶動下,他們扎堆湧入餐飲業。餐飲行業的投資跟風現象興起,逐漸背離了實質的價值,形成泡沫。

“基於‘泡沫’而發生的資本回撤和對品牌的重新估值,屬於正常的市場冷卻。”宋向前向紅餐網直言。

值得一提的是,行業投融資降温也可能和餐飲企業自身有關。在已經上市的一些餐企中,頂層決策失誤連連,先後曝出食品安全醜聞。行業內同質化競爭、供給過剩等問題依舊難以解決。這些不利信息導致二級市場表現不佳、企業估值倒掛,也令一級市場的流動性以肉眼可見的速率收縮。

拋開原因不談,今年餐飲行業失去資本熱度已成不爭的事實。下行週期中,剔除風口光環加持,餐企難,投資人同樣不好過。

一位上海的VC從業者向紅餐網訴苦稱,自己正深陷一個兩難處境中,“一是募資難,繼續做餐飲不符合LP預期和市場週期;二是投資難,優質標的太少了。”

投融資趨於理性,飲品、預製菜等成吸金賽道

值得一提的是,就餐飲資本市場遇冷的話題,大部分投資人都表示,雖然目前行業遇冷,但寒冬只是階段性現象,低谷期是暫時,未來終會回調。

在他們看來,過去一些機構將追風口的熱錢帶到了餐飲賽道,導致市場過熱,繼而也帶來了普遍的流量戰、價格戰等傷害了一批優質企業。熱錢出清,反而有利於餐飲行業健康發展。

對於未來的餐飲投資,宋向前指出,投資人只有瞭解投餐飲的基本邏輯、行業內的運行邏輯以及底層的增長邏輯,摸清行業基本特點和痛點,才能進行有效的價值投資。

劉利劍也表示,“過去十幾年的投資經驗和能力,或許會成為現在企業發展和投資行業的負累,有一些是長期邏輯,有一些則需要做出改變。”

不變的投資邏輯是投“連鎖”,連鎖化、品牌化經營是整個餐飲行業的方向和趨勢。《2021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顯示,當前國內餐飲連鎖率在12%左右,與美國高達50%的連鎖化率相比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因此即便存在供求關係不平衡、同質化競爭嚴重等事實,今年上半年,超1/4的投融資事件仍然發生在連鎖化發展較快的飲品領域中。

香餑餑還有預製菜。預製菜賽道持續升温,今年上半年預製菜品類下已有7家企業獲得融資。此外,海底撈、呷哺呷哺、全聚德等大牌餐企也在發力佈局預製菜。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預製菜已經會成為資本新的投資風口。宋向前對此則持相對冷靜的看法,他認為,預製菜並非新鮮事,也不是一個全新的賽道。

“我不追風口,也不相信有超級風口。”他強調,“企業是一天天做出來的,品牌是一天天熬出來的。”

風口之下,國內曾誕生一大批創投神話,但短短數年後“造富美夢”迅速幻滅。無人貨架、小黃車的潰敗依然歷歷在目。即便貴如當初的獨角獸,也會一轉眼成了投資圈血淋淋的反面教材。

這或許也能夠啓示一些餐飲人。對餐企而言,與其將發展寄託於資本之上,倒不如在打磨商業模式、培養核心能力、打造供應鏈系統等方面多修煉內功。慢一點、穩一點,未來才會走得更長遠。

風口光環終將逝去,踏踏實實做企業,腳踏實地提供產品與服務,消費者才會長期買單。

當然,疫情帶來的挫折與磨難也會過去。熬過黎明前的黑暗,長期主義者才能見到曙光。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14 字。

轉載請註明: 資本大撤退,餐飲不香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