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肉第一股"虧慘了,資本還在瘋狂投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開菠蘿財經(ID:kaiboluocaijing),作者:李楠,編輯:吳嬌穎,創業邦經授權轉載,圖源:攝圖網。
“植物肉第一股”Beyond Meat,這個季度又虧慘了。
美東時間8月5日盤後,Beyond Meat公佈了2021年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Beyond Meat該季度營收1.5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31.8%;但淨虧損1970萬美元,遠超去年同期的1000萬美元。
財報公佈後,Beyond Meat股價盤後一度大跌8.8%,反彈後盤後收跌4.6%,報116.26美元/股。
成立於2009年的植物肉企業Beyond Meat,是一家名副其實的明星科技公司。其股東中不僅有美國食品巨頭泰森,還有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著名影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以及麥當勞前任CEO唐·湯普森等知名個人投資者。
兩年前,Beyond Meat在上市首日股價便暴漲163%。上市80天,股價由25美元漲至170美元,創造21世紀以來市值2億美元以上的美國公司IPO首日最佳表現,一時風光無兩。
可以説,正是Beyond Meat的上市和另一大美國植物肉巨頭Impossible Foods的IPO計劃,帶動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植物肉投資熱,也湧現了一批本土植物肉品牌。
Beyond Meat也不想錯過中國植物肉市場這塊“肥肉”,從去年開始,其在中國建廠、拓展銷售渠道,發力品牌宣傳和產品營銷,但目前銷售情況並不樂觀。從財報來看,Beyond Meat在海外市場砸的錢,並未能帶來豐厚回報,反而進一步增加了虧損。
這實際上也是整個植物肉行業目前的困境。受限於目前的供應鏈和產品技術,源於美國的植物肉,在口感、烹飪方式、營養價值、價格等方面,均無法滿足“中國胃”。但品牌商家的過度營銷,不僅沒有加深消費者對產品和行業的認知,反而因產品達不到預期導致消費者失望,甚至讓植物肉陷入“智商税”爭議。
儘管Beyond Meat目前業績不甚理想,不少品牌在消費市場遇冷,但在資本和行業分析人士看來,植物肉的未來依然可期。只是,從引導消費者加深行業認知、建立消費習慣,到對供應鏈進行科技改造、降低產品成本,植物肉行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植物肉第一股,怎麼越虧越多?Beyond Meat發佈的2021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營收為1.5億美元,略高於市場預期,相比去年同期增長31.8%;毛利潤為4740萬美元,毛利率達到31.7%。
Beyond Meat表示,這主要是因為行業逐漸從疫情影響中回温,餐飲服務渠道銷售增加。不過美國本土零售渠道的銷售額有所下降,因為消費者不再需要像去年疫情流行時那樣囤貨,但國際市場的分銷和銷售增加,仍讓這一季度零售渠道淨收入增長6.2%。
營收達到市場預期,但這支明星概念股的虧損仍在不斷擴大。財報顯示,Beyond Meat2021年第二季度淨虧損1970萬美元,是去年同期的近兩倍。
Beyond Meat賺的錢都花在哪了?
Beyond Meat在財報中表示,虧損增加主要因為國外業務費用增長,比如在國外市場增加生產線、增加營銷投資和研發創新投資、提升運營能力以及增加員工數量等。
歐睿國際數據顯示,到2023年,中國植物肉市場的規模將接近840億元。Beyond Meat的競爭對手、澳大利亞植物肉巨頭“V2 Food”已宣佈進軍中國市場,雀巢旗下植物肉品牌嘉植餚向中國多家企業提供植物基餐食,並佈局電商渠道。
Beyond Meat,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塊蛋糕,去年以來,其在海外市場的擴張趨勢明顯:去年9月,Beyond Meat宣佈在中國江蘇投資建廠;今年4月,其又宣佈將在中國建立第二所工廠。2020年7月,Beyond Meat與盒馬鮮生合作,首次進入中國商超體系;一年後又入駐京東商城,在中國有了首個電商渠道。
除了自建工廠、打通銷售渠道,Beyond Meat還通過線下餐廳到潛在的消費者面前刷“存在感”,與多家快餐品牌推出聯合產品,例如,與肯德基合作推出“植培黃金雞塊”,和星巴克合作推出植物牛肉輕食產品,和金鼎軒、京A、站點比薩等多家餐廳合作推出植物肉菜單。
Beyond Meat在海外緊鑼密鼓的佈局,的確有所成效。反映在財報上,Beyond Meat2021年第二季度的國外收入從去年同期的1681萬美元擴大到4827萬美元,同比增長187%,漲幅明顯,同期國外收入在總收入的佔比從15%增長至32%。
不過,這顯然比不上Beyond Meat為了擴張海外市場砸的錢多,最終導致入不敷出。
財報顯示,Beyond Meat2021年第二季度銷售成本為1.02億美元,相較去年同期的7969萬美元同比增長28%,營收佔比為68%。同時,銷售、一般和行政費用也從去年同期的3429萬美元增至4829萬美元 ,營收佔比為32.3%,而同期公司研發支出為1382萬美元,營收佔比為9.3%。
作為一家食品科技公司,Beyond Meat的研發支出不及上述銷售、一般和行政等費用的三成,似乎是個危險的信號。想要在海外市場分一杯羹,如果把更多錢砸在營銷而非研發上,Beyond Meat的海外之路恐怕並不好走。
“中國胃”面前,植物肉的故事不好講2019年Beyond Meat上市首日,股價暴漲163%,也讓這個新興的食品科技賽道開始被中國投資者關注,湧現了一批本土植物肉品牌。但從近兩年的情況來看,不管是獲得資本青睞的本土植物肉品牌,還是進軍中國的Beyond Meat、雀巢旗下的嘉植餚,在中國的銷量都不樂觀。
開菠蘿財經查詢發現,目前Beyond Meat京東旗艦店在售有三款不同規格的植物肉產品,分別是“牛肉糜”、漢堡餅和“豬肉糜”。一塊226g的漢堡肉餅賣46元;一包454g的植物豬肉糜售價83元;兩包454g的植物牛肉糜售價210元,比1kg同平台其他品牌的新鮮牛肉價格貴出一倍左右。
為了促銷,Beyond Meat還給出了比原價優惠不少的店鋪粉絲價,不過Beyond Meat京東旗艦店上線半月有餘,僅有不到700人關注店鋪,最熱銷產品僅有10條有內容的評價。
銷量慘淡的,不止Beyond Meat一家。
作為國內植物肉賽道估值最高的公司之一的星期零,天貓旗艦店上架的主要產品是幾款速凍早餐包。8月7日,其店鋪信息顯示,熱銷第一名產品月銷量僅有300+,賣得最差的產品僅有2人付款。
明星王力宏代言的Omnipork新餐肉,號稱麥當勞同款,8月7日,其天貓旗艦店信息顯示銷量最高的植物肉產品月銷量在700左右,但商品標題顯示,這其實是一款“臨期”促銷產品,加上贈品,每包比原價便宜10元。該店鋪內,上架的6款植物肉產品中有4款標題顯示為“臨期商品”,而非臨期商品的月銷量在10以內。
植物肉在中國市場銷量慘淡的背後,消費者對植物肉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低、尚未建立起消費習慣,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天風證券研究報告的一項調研顯示,有36%的消費者因為不清楚或不放心其材料及製作過程,不購買並食用植物肉;還有29%表示更喜歡真肉,有27%表示對新奇食品不敢嘗試,還有22%的人覺得植物肉不健康或有添加劑。
英諾天使基金合夥人王晟在接受虎嗅採訪時曾談到,中美植物肉市場的差異在消費目的上也有所體現。在美國市場,環保主義者、動物保護主義者、素食主義者羣體已經發展為一個成熟且成規模的羣體,他們會為了“價值觀訴求”而去主動消費植物肉類產品。而中國市場的消費者暫時沒有形成這樣的羣體,普通消費者對植物肉的認知度不高。
此外,中國消費者的膳食習慣,也決定了植物肉在中國不具備較強的替代性。《植物肉產業發展報告》的研究顯示,國內植物肉產品最常見的消費場景是火鍋、燒烤、滷味、炒菜,對植物肉產品的味道和工藝要求更高。
但在目前技術基礎上,植物肉的呈現形態以肉餡和肉糜等食材為主。對於美國飲食結構中受到偏愛的漢堡肉餅和雞肉卷等產品,植物肉餅或肉糜只需要口感達標,替代真肉的可能性就很大。
而在中式飲食結構裏,植物肉尚不能模擬出真肉的纖維及筋膜感,也滿足不了中式菜餚常用的燉或者炸的烹飪方式,最終味道只能靠調味品或調味劑來解決,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消費遇冷、資本熱捧,植物肉是不是一門好生意?消費者不買賬的植物肉,卻深得資本青睞。
7月16日,植物肉公司Next Gen完成30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這也是該賽道截至目前世界範圍內最大規模的種子輪融資。
去年,中國植物肉品牌星期零8個月內獲得三輪融資,A+輪融資過億元;未食達、Green Monday、周子未來均獲得超千萬元融資;Hey Maet完成種子輪和天使輪融資後,4個月內即完成第二筆融資。今年5月,植物肉品牌谷肉GrainMeat完成近千萬元天使輪融資。雙匯、雙塔、金字火腿等從事肉類食品加工的傳統企業也紛紛入局。
CBNData消費站發佈的《2020消費領域投融資趨勢報告》中顯示,2020年,國內針對植物基公司的投資事件同比增長500%。根據IT桔子公佈的數據,2020年,全球人造肉行業投融資金融超過了80億元。
關於資本為何看重人造肉市場,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資本市場對人造肉的信心一定程度上來自政策端。“量產植物肉可以節省空間、降低環境污染和肉製品相關疾病的風險,對於食品安全也有着深遠影響。目前來看,屬於資本端和政策端力推的產業。”上海博蓋諮詢創始合夥人高劍鋒認為,素食主義者增多、大健康、環保主義也是資本市場對植物肉的信心來源。
此外,按照植物肉品牌們的説法,植物肉的優勢在於,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少量的飽和脂肪,天然優勢是沒有膽固醇,還可以提供肉製品缺乏的纖維,且配方靈活,可以通過專屬定製滿足不同消費者的營養成分需求。
王晟曾向開菠蘿財經分析,植物肉與其他新消費賽道不同,由於技術體系、供應鏈不成熟,行業還將經歷一個漫長的技術迭代的過程。他認為,只有當人造肉產品有壓倒性優勢的時候,大家會比較容易作出判斷和選擇。但這需要整個供應鏈來進行科技改造。“只有當技術更成熟,產業規模足夠大,轉化率大幅度提升,成本下降,產品價格才會降下來。”
在目前植物肉產品的口感、價格、營養健康價值都無法完全滿足消費者的前提下,如果品牌商家再一味進行市場營銷和品牌宣傳,反而可能導致產品達不到消費者的預期,影響未來的消費決策;同時高額的營銷費用,也會成為企業負擔。
在朱丹蓬看來,未來決定Beyond Meat的營收、利潤、股價和市值的因素一定是消費端。“目前,消費者對人造肉尚且處於‘認識’的階段,從‘認識’到‘認知’再到‘認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他坦言,目前Beyond Meat在資本市場的整體表現,與現階段人造肉的發展階段是相符的。
但對包括Beyond Meat在內的國內外植物肉品牌來説,要真正觸達中國的消費者,拿下這個幾百億的潛力市場,與其像其他新消費品牌一樣拼命做營銷,不如在技術研發和供應鏈改造上下更多功夫。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