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庫“被破產”背後:既有行業共通問題,也離不開自我作死

  過去兩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線下商業往來減少,客觀上“幫助”了奢侈品電商行業發展。

  根據諮詢公司貝恩發佈的報告顯示,2020年在線奢侈品銷售額為580億美元,而2019年為390億美元,該行業在全球奢侈品銷售市場的份額從12%增加到23%,幾乎翻了一番。

  然而,作為中國奢侈品電商第一股的寺庫,不但沒能把握疫情紅利,反而在後疫情時代,每況愈下。寺庫先是被媒體報道拖欠員工社保工資和供應商欠款,隨後多位消費者反饋通過寺庫購物出現“發貨難”問題,近期又傳出寺庫申請破產。

  

寺庫“被破產”背後:既有行業共通問題,也離不開自我作死

  雖然寺庫方面第一時間闢謠了破產傳聞,但寺庫近來的遭遇和表現堪稱糟糕,命懸一線。寺庫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更是不盡人意,截止2022年1月6日,寺庫總市值不到3000萬美元。

  我們不禁想問,按理説疫情對於奢侈品電商屬於“天助攻”,那為什麼疫情沒能幫助到這家奢侈品電商?寺庫問題到底出在哪裏了?

  中國電商缺乏奢侈品產業話語權:昔日明星平台全線潰敗

  我看到有媒體評價稱,寺庫走向衰敗是因為相比京東、阿里等平台,缺乏渠道和議價能力,因此它的市場份額被阿里和京東擠走。

  這其實是一種錯誤認知。

  京東、阿里的奢侈品電商業務做得也一般,京東和阿里也從來沒有把奢侈品當做戰略品類看待。

  寺庫以及之前已經倒下或者走下坡路的走秀網、珍品網、魅力惠等,在全球奢侈品電商產業其實都沒有話語權。首先,主要的奢侈品品牌,比如路易斯威登、古弛、迪奧、普拉達等,全部是國外品牌,奢侈品的生態和運行規則,都掌握在海外這些巨頭以及合作伙伴手裏;其次,奢侈品為了品牌保值和銷售策略,不想在這些被冠以“低價”、“平民化”的電商市場裏去兜售自己的產品,更願意通過自己的官網或者是傳統的線下實體店渠道去出售。

  上述這兩個因素,是國內所有奢侈品電商長期處於被動的原因所在。所以,寺庫的問題和遭遇,不是寺庫一家的問題,而是全行業共通的難題。過去多年,走秀網、珍品網、魅力惠等寺庫對手沒有一個發展起來,皆因如此。縱觀整個行業,寺庫能撐到今天已經是一個奇蹟。

  過去十年,寺庫和走秀網等在某個階段的火爆,一是基於資本的催動,二是當時法規還沒完善,可以通過各種半黑不白的手段銷售奢侈品產品。現在資本熱潮退去,我國也強化了知識產權保護,並且全面推進依法治網,包括寺庫在內的所有奢侈品電商,自然失去了生存土壤。

  要想提升中國電商在全球奢侈品產業的話語權,關鍵不僅僅在於電商的努力,更在於中國經濟和中國文化的軟實力提升。也就是説,只有中國本土誕生一批頂級的奢侈品品牌,中國奢侈品電商才能不被人卡脖子,才有望真正崛起。比如基於故宮IP開發的一些產品,不少達到準奢侈品的門檻,在中國各大電商平台就售賣得很好。

  左右搖擺的定位:一會去奢侈品標籤,一會強化奢侈品定位

  寺庫的危機除了行業共通的問題以外,也離不開自己的“神努力”,缺乏戰略定力也是寺庫走到今日局面的重要因素。

  早在2015年到2016年,寺庫就認識到,奢侈品電商存在固有的侷限性,開始進行多元化轉型。在2015年底的1217購物節上,寺庫認為1217是對生活品質有較高要求的消費者的專屬購物節,更早之前,寺庫CEO李日學演講中也表述司庫要發力金融、汽車、媒體等領域,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以司庫為代表的中國奢侈品電商在2015到2016年期間都會全面的轉型,轉型的首要動作就是去奢侈標籤!

  此後,寺庫多元化發展,不再是一個純粹的奢侈品電商。比如在2018年,寺庫開了一個48Hrs服務,這個服務是一個貼近生活體驗的項目。在多個城市開通了時間設計師體驗,並有城市經典、四時私宴、週末減壓、親子成長、京郊度假五大板塊。與普通的定製服務不同的是,寺庫的時間設計師體驗可以讓消費者更深入的瞭解一座城市,在精神上獲得更大的滿足。

  當時我撰文讚譽寺庫的多元升級,認為寺庫通過本地生活服務產品,切入了用户線下的時間,如此真正打通了國內第一個奢侈品領域的“線上+線下”消費閉環體系。也就是説現在的寺庫開始兩條腿走路,一腿實物,一腿生活服務,滿足消費者更多需求的同時,也幫助寺庫探索了更多商業可能。而且相比大牌的實物商品,寺庫對服務商品的把控更為直接(直接從源頭和設計師進行合作,聯手開發服務項目),更能把對消費者的瞭解,落地到服務體系中來。

  不過,透過寺庫這幾年的發展來看,寺庫的戰略定位一直搖擺不定,沒能把握多元發展機遇。一會説要多元發展弱化奢侈品標籤,一會卻強調奢侈品標籤,“寺庫,我是奢侈品”的口號依然響亮。

  2020年直播電商火爆的時候,寺庫也蹭熱點涉足奢侈品電商直播,依然強化奢侈品屬性。2020年底,本已經不富裕的寺庫,斥巨資在北京打造了奢侈品直播基地,這個基地面積號稱有數千平米,李佳琦和薇婭直播間也難以望其項背。

  這不是亂來嗎?當時我接受《商學院》採訪時就説,直播電商往往是以低價銷售商品,競爭力是低價,而奢侈品的特性是反低價,二者天然矛盾,如何找到其中的平衡點很困難。

  後來,寺庫昏招迭出,直播數據造假一事又將寺庫推到輿論風口浪尖。再往後寺庫出現各種擠兑危機,為之前的各種亂花錢吞下苦果。

  寫在最後:總之,寺庫的問題,既有行業性的共通問題,也離不開反覆的自我作死。

  有人説寺庫要想轉型求生,可以抄唯品會的作業。唯品會也打過奢侈品電商的主意,後來看清形勢升級為特賣平台,合作了一批大眾化品牌,擁抱更廣闊的用户羣體,各個環節可以自己把控,一步步穩紮穩打,渡過了好幾波電商危機,到了今天依然還在向前發展。

  如果放在兩年前,我倒覺得這是一個好建議,大可一試。

  現在,寺庫最重要的不是轉型,而是儘快處理眼前難題,比如員工工資和社保、供應商貨款、合作伙伴各種權益履約等等。如果不能很好處理,申請破產也倒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可以考慮考慮。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96 字。

轉載請註明: 寺庫“被破產”背後:既有行業共通問題,也離不開自我作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