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隻混合基金同日宣佈發行失敗,今年以來募集失敗基金增至15只
(原標題:突發!又有2只基金髮行失敗)
儘管最近兩個月股票市場有所回暖,部分缺少品牌或業績支撐的基金仍難以走出發行艱難的困境。
6月30日,中融景源混合、平安鑫源混合同時宣佈募集失敗,這也是自今年2月26日以來,年內第二次出現單日兩隻基金同時募集失敗的情形。
兩隻混合基金同日宣佈發行失敗
基金募集失敗的例子再增兩例。
6月30日,中融基金髮布《關於中融景源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公告中稱,截至 2022年 6 月 3 日基金募集結束,中融景源混合基金未能滿足《中融景源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規定的基金備案的條件,故本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基金髮售公告顯示,中融景源發行日期自 2022年3月4日至6月3日,這也意味着中融景源在發行結束大半個月時間之後,才對外宣佈募集失敗。
無獨有偶,平安基金也在同一天發佈《關於平安鑫源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公告中表示,截至 2022 年 6 月 28 日基金募集期限屆滿,本基金未能滿足《平安鑫源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規定的基金備案的條件,故本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基金管理人將按照本基金《基金合同》第五部分“基金備案” 中“二、基金合同不能生效時募集資金的處理方式” 相關約定辦理。
“上述兩隻基金批文獲批日均是在去年9月,根據相關監管規定,新基金獲批之後最遲6個月內啓動發行,兩隻基金的首發日期時間都是今年3月份,可以説是到了最遲發行期期限。”一位業內人士分析,“年初市場行情低迷了一段時間,新基金髮行最長募集期不能超3個月,這兩隻基金在發行期滿依舊未能滿足成立備案條件,最終也並未選擇延長募集,直接以發行失敗告終。”
“今年很多銀行渠道的基金銷售壓力都很大,前段時間A股市場持續低迷,去年發行的很多爆款基金業績不太理想,大部分股民和基民的資金都被暫時‘套住’,沒有很多的閒置資金購買新產品,即使是大型基金公司旗下權益基金髮行也僅10億出頭,小基金公司缺乏品牌力、渠道掌控力,發行效果自然更弱。”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還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基金經理的履歷及過往業績也會對基金髮行產生較大影響,例如,平安鑫源混合的股票投資比例為基金資產的60%-95%,屬於偏股型基金,而擬任基金經理過往投資經驗更偏固定收益投資,股票投資經驗並不突出;中融景源屬於偏債混合基金,兩位擬任基金經理的基金管理年限不到兩年,在投資者和發行渠道中的影響力仍待培育。
今年以來募集失敗基金增至15只
今年前4個多月,市場整體投資機會有限,基金髮行舉步維艱,不少基金髮行規模均在“個位數”水平,更是有多隻基金以貼着2億元的成立門檻募集成立,宣佈募集失敗的基金也在增加。
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共有15只基金募集失敗,從產品類型上看,中長期純債基金有4只,被動指數型基金有3只,偏債混合基金有4只,另外4只則屬於偏股混合型。
不同類型基金募集失敗原因也不盡相同,以場內ETF為例,ETF發行非常依賴市場表現,而近期A股市場持續調整,新能源、醫藥等熱門賽道此前輪番跳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者的認購意願。
“很多ETF場內投資者秉持着逆向投資思維,在交易上體現為‘越跌越買,越漲越賣’,而場外不少參與新發ETF的投資者會在ETF上市時賣出,這些投資者很多時候希望在ETF發行成立至上市這段時間內能獲得絕對收益,而近期新能源板塊二級市場表現震盪,短期內賺錢難度加大,因此對於認購新基金持觀望的態度。”深圳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分析部分ETF發行遇冷的原因。
“跟蹤同一個指數的ETF是相對同質化的產品,同質化意味着多隻相同的產品去分流有限的市場需求,相比較而言,對於想要趁市場調整去抄底的投資者,首選肯定是場內已經成立並且流動性較好的ETF,而不是仍需建倉的新發ETF。”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對於部分行業主題ETF發行失敗也持類似的觀點。
“而對於偏債混合基金而言,此前主打的均是‘固收+’投資策略,今年市場行情頗為震盪,部分‘固收+’產品變成了‘固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者的認購熱情。”一位業內人士如是稱。
募集失敗較多或影響未來基金審批速度
事實上,今年同期基金募集失敗的數量已經與去年持平,基金髮行失敗數量持續維持在高位的現象也受到監管關注。
5月13日,名為《優化公募基金註冊機制 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最新一期機構監管情況通報發佈,引起行業的廣泛關注。
《監管通報》指出,2019年10月全面實施公募基金常規產品分類註冊機制以來,基金註冊便利度大幅提升,行業主體獲得感明顯增強,有力促進了權益類基金髮展壯大,助推行業規模快速增長,產品結構持續優化。
與此同時,公募基金行業量與質不平衡的問題逐步顯現,部分公司存在專業能力適配性不夠、投資者服務能力不強、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理念不牢等問題,贖舊買新、換手率高、風格漂移、業績分化、募集失敗、迷你基金數量較多等現象比較突出。
對於“產品開發能力弱,迷你基金、基金清盤、募集失敗、 已批未募產品變更註冊數量較多”的基金管理人在法定註冊期限內採取暫停適用快速註冊機制、審慎評估、現場核查等審慎性措施。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從產品角度上看,《監管通報》出爐可能使得基金公司謹慎上報新基金,過去無序擴張的現象會得到收斂。
“未來基金公司在佈局新產品時,也會綜合考慮自身的實力以及渠道發行能力,基金募集失敗是很嚴重的事情,若是預期募集規模達不到2億元的發行門檻將會謹慎上報新基金或是採用發起式基金的模式。”另一位基金公司人士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