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湖商業的“兩個十年”與“三條要點”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無論在北美還是歐洲的成熟市場,購物中心都是隨着鐵路、高速公路等大交通出現以後誕生的,那個時代產生的業態,它叫模式。(中國的商業地產)開始找到了一些方法和門路,但是談模式還早。”近日,龍湖集團CEO邵明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説。
自2000年成立商業地產部至今,龍湖的商業板塊已經運營20年。如今,在龍湖集團的四大業務航道中,商業板塊為龍湖集團帶來超過10%的利潤貢獻,成為住宅之外的第二大業務貢獻點。
目前,龍湖持有商業地產項目98個。2020年上半年,龍湖商業實現租金收入26億元,同比增長近三成。在某機構評選的“2019中國商業地產排名TOP100”中,龍湖商業排名第五。
邵明曉將龍湖商業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10年是積累經驗,打磨團隊;從2011年開始,做出戰略性的規劃,將商業地產作為一個主航道業務運營至今。
與傳統住宅業務不同,商業地產的運營細緻繁瑣、佔用現金流,且有着較長的投資回報週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需要住宅業務“反哺”。對於一家綜合類開發商而言,如何在公司的整體發展框架內,把握商業地產的發展節奏,並最終實現現金流的正向循環,是一項重要考驗。
儘管成績斐然,邵明曉仍然對龍湖商業有着清醒的認識。他認為,除自身能力外,商業地產的發展還與大的經濟環境息息相關。雖然距離“模式”仍有距離,但在新型城鎮化帶來的各種機遇下,商業地產的發展空間十分巨大。
兩個“十年”
龍湖運營的第一個商業地產項目為重慶觀音橋的北城天街,項目前身為一家客車廠,建築面積約為14萬平方米。2001年拿下該地塊時,龍湖還只是一家總部位於重慶的地方性房企,年銷售額不足50億。
剛拿下這一項目時,重慶的很多同行都不看好。因為項目會佔用大量現金流,有同行甚至認為,這一個項目甚至有可能把龍湖拖垮。
當時龍湖缺乏運營商業地產的經驗,在項目招商時,曾嘗試過注入各種業態。“最早開出來的時候就是‘填鋪’,反正什麼都往裏填,包括做早餐的。第一波先填滿,然後慢慢再調整。”邵明曉説。
到2005年,北城天街的運營漸趨成熟。當年,項目被重慶市民投票評為“重慶八大地標”之一,龍湖運營商業地產的信心也大大增強。邵明曉認為,該項目給龍湖的“持商業”戰略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石。
到2010年,龍湖共有6個進入運營狀態。當時,龍湖商業已形成了3條產品線:天街、星悦薈、家悦薈。其中,天街成為後來的主品牌。
邵明曉表示,前一個十年是積累經驗、打磨團隊的過程。“最寶貴的是在龍湖還那麼小的時候,敢於去做持有型商業,而且運轉的很好。”
2011年,已經實施全國化佈局的龍湖,銷售規模達到383億,在國內房企中排名第八。當時恰逢樓市的快速增長期,龍湖面臨一個重要的戰略選擇:單純做住宅開發,衝擊規模,還是增加一個賽道,在住宅和商業兩方面同時發力?
當時業界的共識是,商業運營會佔用大量資金,並可能拖累住宅業務規模的增長。但如果運營得當,商業運營也可以貢獻長期穩定的現金流,並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住宅市場週期性波動的風險。
在經過內部討論後,龍湖最終選擇後者。但作為平衡,公司提出一個原則,將銷售回款的10%作為上限,投入持有型物業。這一“鐵律”沿用至今。
龍湖集團副總裁、商業地產總經理李楠表示,在第二個十年,龍湖商業的頭部效應越來越明顯,對資源、人才、合作伙伴的吸附能力也在強化。“我們現在已經是在一個快速增長的跑道上了。”
李楠表示,目前龍湖商業的在手項目有98個,到今年年底將超過100個。2020年,龍湖商業有望實現60億的租金收入目標。
三條“要點”
經過20年的運營,龍湖商業形成了自身的套路和打法。邵明曉向21世紀經濟報道總結了龍湖商業的三條運營要點:低資本成本、能力圈、基本功。
“低資本成本是做商業地產的一個前提條件,因為它(商業地產)本質上是個資本成本的遊戲。”邵明曉表示,當資金成本高於5%時,是很難實現運營回報的。
他指出,“能力圈”意味着要做團隊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要擴展能力圈,構建強大的團隊是關鍵。而“基本功”是指精益求精地把“行活”做好,也是實現項目落地的最後一步。“沒有什麼訣竅,全是苦活累活。”
據悉,龍湖商業從拿地到開業的平均週期為36個月,最快在30到32個月。在具體操作中,既有模塊化的要求,又會兼顧各種實際因素。其中,自2003年開始探索以來,以地鐵公共交通為導向TOD項目開發,成為龍湖商業的特長。截止2020年6月底,龍湖持有TOD項目65個。
在業內,龍湖商業被稱為“重資產+精細化運營”的典型。既不同於萬達代表的高週轉,又與凱德的基金模式有明顯差異。龍湖的運營模式雖然佔用資金量大,複製速度有限,但有利於品質管控,獲得的收益也較為豐厚。
但邵明曉不認為龍湖商業已形成自己的模式。
他認為,綜合國外成熟市場的發展來看,購物中心是隨着鐵路、高速公路等大交通出現以後誕生的業態,基於這種大背景,商業地產才可稱為“模式”。目前來看,中國尚未發展到這一階段,龍湖商業也只是找到了一些“路徑和方法”,而沒有形成“模式”。
但他表示,在中國,這一領域前景廣闊。隨着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城市羣將逐漸崛起,城市交通、城際交通等網格化的交通軌道逐漸完善,加上產業升級和社交方式改變帶來的消費機會,“尤其是國內大循環和外循環互補所帶來的大的消費機會”,才有可能使中國商業地產形成“模式”。
從中觀的角度,服務業的崛起、製造業產業鏈的重整、科技創新的升級,也會給商業地產帶來新的運營思路。“這是下一個10年龍湖要走的路,那時候可能會稱為模式,但今天還談不上。”
邵明曉説,正是基於此,龍湖對C2(商業運營)主航道更加堅定。集團有更大的信心加大投入,但也會堅守10%銷售回款的“紅線”。
對於未來十年的具體增長目標,邵明曉重申,仍是每年30%的租金增長。
李楠表示,除了在一級市場拿地外,未來商業地產的機會還存在於存量資產的收購,包括存量商業和舊改領域,但龍湖在選擇項目時會着重看財務模型能否行得通。至於輕資產的輸出,現階段還不是龍湖考慮的重點。
對於龍湖商業的上市預期,邵明曉表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沒有這個需要”。他強調,上市主要解決的是資金、管理層激勵、新的資本平台等問題,但對於龍湖商業來説,這些問題都不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