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人民財評:以政策“組合拳”發力穩經濟大盤——“2022年,中國經濟怎麼幹”系列之九

由 端木泰華 發佈於 財經

本文轉自【人民網】;

超1萬億元!按照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今年中國人民銀行依法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總額超過1萬億元,以增強可用財力。這筆來自過去幾年外匯儲備經營收益的利潤,既不會增加税收或經濟主體負擔,也不會提高財政赤字,體現了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聯動,共同發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各方面要圍繞貫徹這些重大政策和要求,細化實化具體舉措,形成推動發展的合力” “實施新的組合式税費支持政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組合拳”成為一個重要政策取向,通過多種政策措施、調控手段相互配合,將會放大政策實施力度,更好發揮出“1+1﹥2”的組合效應,為經濟平穩運行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

打好政策“組合拳”,要突出協同發力。進入新發展階段,隨着我國經濟規模擴大、產業體系更趨完備,經濟運行的系統性、複雜性大幅提高,考驗着政策制定與實施的能力和水平。做好今年經濟工作,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結構政策要着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科技政策要紮實落地,改革開放政策要激活發展動力,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社會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線。這意味着,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絕不是某一項政策單打獨鬥能夠實現的,而是要多種政策、多項措施齊頭並進。唯有打好政策“組合拳”,才能打贏今年“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硬仗。

打好政策“組合拳”,要堅持系統觀念。宏觀調控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任何一項政策措施“不到位”或者“過了頭”,都可能影響整體政策效應的發揮,甚至產生“過猶不及”的反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制定和實施政策必須從全局出發,遵循經濟規律、發展規律,堅持系統思維、科學謀劃,努力促成政策合力,既要避免“合成謬誤”,不同政策相互掣肘,又要防止“分解謬誤”,整體任務簡單分解,甚至層層加碼。與此同時,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必須把握好時度效,堅持先立後破,穩紮穩打,不把長期目標短期化,不把系統目標碎片化,不把持久戰打成突擊戰。

打好政策“組合拳”,要實現最優成效。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既要穩增長、又要高質量,制定和實施任何一項政策都如逆水行舟,需要綜合權衡得失利弊,在最大限度發揮出政策對經濟發展促進作用的同時,將可能的不良影響和經濟風險降到最低。以財政、貨幣政策為例,如何能夠在提升政策效能、加大實施力度的同時,防範可能出現的債務風險、通貨膨脹等負面效應?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給出了很好的答案:通過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依法上繳近年結存的利潤、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措施,在財政赤字率降低、財政可持續性增強的同時,支出規模比去年擴大2萬億元以上,可用財力明顯增加。這種既不增加企業和社會負擔,又能降低財政風險的做法,可謂“一根甘蔗兩頭甜”的良策,體現了多種政策間的協調聯動,展現了政策“組合拳”的真正魅力。

宏觀調控猶如一台機器,只有每個部位、每個“零件”緊緊咬合、協同發力,才能高效運轉。越是壓力增大、困難增多,越需要發揮出各項政策事半功倍的組合效應。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各地區各部門都要着眼大局、胸懷大局、服務大局,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形成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相信在財政、貨幣、就業、產業、投資、消費、區域等政策協同發力的“組合拳”作用下,中國經濟巨輪定將乘風破浪、行穩致遠,奔赴更加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