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我國綠色金融迎政策"窗口期" 碳中和債券注入新活力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財經

   

 

  我國將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 

  據央視報道,昨天(3月18日),由我國發起成立的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發佈了《中國2030年前碳達峯研究》、《中國2060年前碳中和研究》等三項報告。

  研究報告提出,中國能源互聯網實質是“智能電網+特高壓電網+清潔能源”,是清潔能源在全國範圍大規模開發、輸送和使用的基礎平台,是清潔主導、電為中心、互聯互通的現代能源體系。構建中國能源互聯網,全社會碳減排邊際成本約260元每噸,遠低於700元每噸左右的全球其他減排方案。

  研究報告還表示,通過中國能源互聯網建設促進碳達峯碳中和總體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30年前儘早達峯,2025年電力率先實現碳達峯;第二階段是2030到2050年加速脱碳,2050年電力實現近零排放;第三階段是2050到2060年全面中和,力爭2055年左右全社會碳排放淨零,實現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

  北京青年報報道稱,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紮實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各項工作”,明確今年要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峯行動方案。3月15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指出,“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是一場硬仗,也是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能力的一場大考”,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把碳達峯、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積極應對碳達峯、碳中和這場硬仗大考,是新能源汽車以及整個新能源產業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發展新能源汽車已被確定為推進節能減排的重點,其中一方面是推進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特別是推進電動化與網聯化、智能化並行發展;另一方面是推動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核心都是以碳達峯、碳中和目標倒逼新能源汽車生產和消費低碳化,努力接近並最終達到“淨零排放”。

  另據經濟參考報報道稱,作為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的重要助力,我國綠色金融正迎來政策“窗口期”。3月18日,上海清算所支持國家開發銀行面向全球投資者發行“碳中和”專題“債券通”綠色金融債券。本期債券期限3年,發行規模不超過200億元。據悉,這是我國首單獲得國際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貼標認證的“碳中和”債券,也是目前全市場發行規模最大的專項用於助力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的綠色債券,募集資金將用於風電、光伏等碳減排綠色項目,將有效推動電力系統脱碳,實現能源系統躍遷。

  對此,中證鵬元評級研究發展部分析師高慧珂表示,碳中和債券作為創新品種,為綠色債券市場發展注入新活力。在政策的部署和支持下,再加上碳中和債對發行人有一定的形象宣傳效應,預計年內碳中和債發行量將大幅擴容。

  事實上,綠色債券的創新只是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已取得顯著成效,產品種類不斷增多,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指數、綠色基金等。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我國綠色貸款餘額近12萬億元,存量規模世界第一,綠色債券存量8132億元,居世界第二。

  “碳中和”金融創新驟然升温 投資機構配置踴躍相關債券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稱,隨着中央“碳達峯、碳中和”戰略部署持續推進,金融機構圍繞碳中和的金融創新驟然升温。

  “除了探索發行基於碳中和的資產支持證券化產品與綠色債券,我們正根據國家相關政策,進一步拓寬綠色信貸服務對象。”一家銀行對公業務部門主管向記者透露,以往他們針對綠色信貸服務對象的界定,主要看企業是不是符合清潔能源或環保領域範疇,如今銀行高層正考慮將一些採取環保措施減少碳排放的傳統化工企業納入綠色信貸扶持範疇,但前提是這些化工企業必須提供足夠資料證明相關環保措施能達到碳排放減少預期。

  此外,他們正引入第三方權威機構,全方位地評估各個行業投入產出與能源消耗的相關性高低,更加精準地計算各行業綠色項目信貸融資所對應的碳減排幅度是否在合理區間,持續優化碳中和綠色項目的認定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銀行正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從而圍繞碳交易研發針對性的金融創新服務。

  近日,恆生電子披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將採用創新型的“雙城”模式,即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負責交易,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負責註冊登記。當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正處於平穩試運行階段,將滿足競價交易、協議轉讓、有償競買等主要交易模式,支持碳交易、CCER(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用能權、排污權市場等多市場、多品種、多交易模式的靈活擴展。

  “春節以來,我們正圍繞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研發相應的金融創新品種,包括基於碳交易的融資,以及如何幫助環保企業通過碳交易更便捷地獲得融資等。”一家銀行綠色金融業務部門負責人向記者透露。此外他們正協助部分電力企業開設基於碳交易的資金結算賬户與融資賬户,幫助他們更高效地使用資金完成碳交易,推動國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更快發展。

  在眾多銀行機構積極推進碳中和金融創新同時,眾多國內投資機構則紛紛加大“碳中和”領域的投資佈局。

  “除了增加碳中和與環保技術研發上市公司的股票配置,我們正重新評估一些民企國企債券的投資價值。”一位國內大型私募基金債券交易員向記者透露,以往,一些信用評級較低的民企國企信用債不會被納入投資範疇,但在各部門加大碳中和政策扶持力度下,部分涉及碳減排與環保清潔技術研發領域的民企國企信用債正迎來價值重估的機會。

  究其原因,若這些民企國企因“碳中和”而獲得金融機構更大的信貸支持,相應的債券違約幾率會驟然走低,無形間給這些信用債平添了更高的“增信”。

  多位國內大型投資機構資產配置部負責人坦言,隨着加碼碳中和債券的投資機構日益增加,市場對這類債券或資產證券化產品投資價值的判斷將會變得更加“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