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下期銅金融屬性凸顯 低碳轉型潮將迎新機遇
本報記者 馬方業 張志偉 王寧
銅作為大宗商品龍頭品種,長期以來,商品屬性一直佔據主導地位,然而隨着宏觀經濟、流動性和通脹等重要因素影響,同時也兼備金融屬性;進入數字經濟新時代,銅所兼具的雙重屬性中,其商品屬性有所弱化但金融屬性卻開始凸顯。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碳達峯、碳中和”目標正式確立,“新基建”成為重點發力方向,以銅為標誌的交通和建築等傳統行業,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在這一背景下,銅的供需格局是否有所改變?與“碳達峯、碳中和”的目標存在哪些關係?未來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又在哪裏?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通過對平安證券、國泰基金、鵬華基金、徽商期貨和大有期貨等多家金融機構採訪瞭解到,他們普遍認同銅的商品角色已被重新定義,同時,基於貨幣政策、全球流動性和通脹預期影響,銅的金融屬性則越來越強;在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下,在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變化過程中,銅、鋁、鉛、鋰、鈷等有色金屬將迎來新的挑戰和機遇;短期看金融、中期看“新基建”支撐,以及長期看“碳達峯、碳中和”帶來的新機遇,將成為銅價未來走勢的主線。
分析師稱
金融屬性比重提升
銅作為用途廣泛、儲量豐富的工業品,其價格長期受到供需和庫存因素影響,因此,商品屬性成為重要標誌。然而,在數字經濟時代下,數字基礎設施成為工業發展的重點方向,生產要素也從傳統工業經濟時代的資本和技術轉變為數據,例如以5G為首的“新基建”將為傳統基建裝上“大腦”。分析人士指出,伴隨數字基礎設施的加速建設,將改變推動銅、鋁等有色金屬的供需結構,同時,在宏觀政策、全球流動性和通脹預期等因素多重影響下,銅被賦予的金融屬性也會逐漸佔據主導地位。
國泰基金國證有色指數經理謝東旭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隨着金融市場快速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以銅為代表的全球定價商品,其金融屬性越來越強,甚至在由流動性因素產生的價格衝擊下,價格波動會凌駕於商品本身的供求關係。“隨着數字經濟時代到來,全球流動資產在互聯網加持下,資金投資效率和槓桿率有所提升,有色金屬商品價格隨之波動;同時,數字經濟繁榮的背後,是互聯網和消費電子的崛起,全球經濟發展對銅的需求也有所改變。”
事實上,與其他全球定價商品類似,銅價格是由商品屬性和金融屬性共同決定的,但就大宗商品而言,有色金屬的商品屬性與經濟週期密切相關,經濟處於繁榮期時,市場對工業金屬的需求旺盛,而在衰退期則需求較低;就金融屬性而言,在經濟低迷或前景悲觀下,為對抗經濟衰退而釋放的大量流動性依然會使得有色金屬價格大幅上升。
謝東旭介紹稱,一般來説,由流動性驅動的商品上漲趨勢會持續到經濟增長恢復常態,直到流動性轉向為止。因此,儘管最終工業需求並不完全一致,但在金融屬性和商品需求共性作用下,以銅為首的大宗商品在經濟週期上更多呈現正向相關性。
大有期貨有色金屬研究員唐佩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數字經濟時代下,關鍵生產要素從傳統工業經濟時代的資本和技術轉變為數據,以5G為首的“新基建”將為傳統基建裝上“大腦”。伴隨數字基礎設施的加速建設,將帶動覆銅板、鋁合金等有色金屬的增量需求。
寶城期貨金融研究所所長程小勇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中國經濟進入數字經濟時代,同時也是綠色經濟時代,經濟可能由傳統的“煤、油經濟”向“電經濟”轉變,新能源如光伏、風電、電動汽車等行業快速發展帶來的新需求下,以銅為首的有色金屬將迎來新的需求增長點。從金融屬性來看,疫情下全球經濟體實施寬鬆貨幣政策,銅的金融屬性得到了強化。“未來10年,中國數字經濟時代將對傳統投資行業依賴度會下降,新經濟、新業態伴隨經濟中低速增長的特徵,有色金屬供應和需求彈性都將下降,商品屬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弱於金融屬性。”
徽商期貨有色分析師張璽也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回顧本輪銅的上漲行情,基本面並未發生重大變化,因此需要重新審視本輪銅價的上漲,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金融屬性的強化,例如在美國1.9萬億美元財政政策刺激下,全球資本市場開啓了新一輪狂歡,銅價開啓了大漲之路。
大宗商品價格
已高於疫情前水平
自去年4月份以來,全球大宗商品進入了新一輪漲價週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大宗商品價格指數顯示,全部商品指數去年度上漲了67%,其中,能源指數漲幅為172%,銅指數漲幅為67%,鐵礦石指數漲幅為94%。截至目前,全球主要商品價格已經顯著高於疫情前水平。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表示,本輪商品週期啓動歸結為三個原因:一是金融屬性。疫情後全球寬鬆的貨幣環境,疊加美元貶值,商品價格水漲船高;二是經濟屬性。全球經濟在疫情後復甦,商品真實需求恢復,商品價格在階段性供需矛盾中上漲;三是經濟轉型。全球環保政策與基建措施,衍生出對部分商品的新需求,進一步抬升商品價格,例如對新能源和有色金屬的需求。
據瞭解,銅價在經濟週期中的商品屬性和金融屬性時有交替。回顧2008年至2011年經濟復甦階段,銅價在大跌後大幅上漲,並創階段性新高,這與期間的全球金融危機、美聯儲量化寬鬆政策等保持同步,此後經濟逐步修復、貨幣政策有所調整,銅價也相對平穩。自去年疫情以來,在經濟衝擊和貨幣政策調整的影響下,銅價仍保持高度同步性。
鍾正生分析認為,目前銅週期和上輪經濟復甦初期具有較高相似性,預計銅價將在波動中上行。一方面,隨着全球推進疫苗接種,將對經濟增長起到積極推動;另一方面,美聯儲現階段並不過分擔憂通脹,將就業和經濟復甦放在首位,貨幣政策維持寬鬆,預計銅價上行基礎仍存在。“目前銅週期所處位置和上輪週期中經濟復甦初期較為相似,表現為經濟復甦,但基礎不太穩固。結合上輪銅週期表現,預計經濟復甦初期階段,銅的金融屬性佔據上風,價格將繼續維持上行趨勢,但美國國債影響資產定價,後期價格波動可能加大。”
鵬華基金量化及衍生品投資部基金經理閆冬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後續銅價依然有上行機會,且可能發生在二季度或三季度。目前行業供給增量依然處於可控狀態,新增礦產量較為有限,核心來自需求的彈性;從經濟週期角度來看,還未到復甦高點,銅價依然具備極強上行機會;從長週期來看,預計2024年-2025年銅的供需缺口將更為明顯,未來銅需求增量中的核心拉動主要依靠電動車和光伏等行業,因此,長期銅價也是比較樂觀的。
“新基建”
將帶動銅邊際增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擴大內需,擴大消費,發力“新基建”。分析人士認為,“新基建”兼顧短期擴大有效需求和長期擴大有效供給,兼具穩增長、穩就業等綜合性重大作用,未來包括5G基建、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科技領域的基礎設施都對有色金屬具備較大的需求。
謝東旭認為,“新基建”是指發力於科技端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七大領域。能源供應的電氣化和智能化就是“新基建”的前提,而銅作為性價比最高的優良導體材料,一方面,會受益於電力能源設備和新能源發電等能源替代端的用銅需求;另一方面,交通出行工具的電動化和智能化也會大幅增加對銅等新能源原料商品的需求。
“新老基建與舊城改造項目的實施,將對有色基礎原材料的需求形成較強的支撐,與去年相比,這方面的需求拉動作用並未減弱。”張璽表示,“新基建”中的新能源汽車及充電樁、5G基站建設、特高壓直接增加耗銅量,但合計僅約佔國內全年用銅的1%左右,影響不大。而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直接利好電網投資而影響銅需求,同時,工業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中心利好電子消費,進而促進CCL需求,間接利好銅的消費。
唐佩表示,“新基建”將帶動銅邊際增量;“新基建”已經上升到長期國家戰略層面,而新基建項目對有色金屬的依賴程度較高,預計未來“新基建”所帶來的有色金屬消費增量或將取代傳統終端需求成為主力軍。
“目前對商品‘超級週期’的判斷仍需謹慎。”鍾正生表示,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長期性衝擊,需求復甦的節奏和程度是有邊界的;今年以來,美元走弱的邏輯正在變化,進一步加大了形成大宗商品超級週期的難度。同時,“綠色經濟”衍生出的商品需求是結構性的,而且綠色經濟發展本身意味着對傳統能源的擠出;前期市場樂觀預期較滿、投機情緒高漲,增加了未來新能源金屬等商品價格波動和下挫的風險。
道智投資執行董事康道志也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美國寬鬆貨幣政策隨着疫苗接種推進會收緊,銅價與貨幣政策帶來的經濟格局高度相關,而貨幣超發形成的資產泡沫隨時有崩潰風險,將直接影響以銅、原油為首的大宗商品,屆時可能還會面臨大幅下跌。
也有外資機構稱,未來10年,全球可能面臨着對銅的巨大短缺。根據英國商品研究所(CRUGroup)預估,隨着清潔能源和運輸行業的騰飛,2030年銅行業需要花費超過1000億美元的資金,以解決可能出現的470萬噸的年度供應短缺。
同時,全球知名金屬交易商托克集團(TrafiguraGroup)稱,如果沒有新建造礦山,潛在的銅缺口可能達到1000萬噸。要彌補短缺,就需要新建相當於8個全球最大的、位於智利的Escondida銅礦產能。
“碳達峯、碳中和”目標
有色金屬需求迎契機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正式確定了“碳達峯、碳中和”目標,同時,也預示着正式開啓了中國能源系統、經濟系統和科技創新系統,全面向綠色轉型的新時代,在實現這一目標過程中,各行各業將迎來新的困難和挑戰,但同時,也會帶來科技創新、能源和經濟轉型的重大機遇。
有專家指出,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意味着顛覆性的能源革命、科技革命和經濟轉型;實現“碳中和”涵蓋的領域不僅包括能源,還涉及交通、建築、工業等。而面臨的挑戰在於,我國能源需求尚未達峯,工業用量佔比較高,交通、工業、建築等部門脱碳技術仍待突破。其中,在工業領域,電氣化和鋼鐵行業佔比更高。
“從需求側而言,為了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我國目前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都將面臨巨大轉變。”謝東旭表示,從能源消費端來看,生產和交通工具的電氣化、集中化則會成為未來的長期趨勢。因此,在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變化過程中,無論是電力傳輸設備需要的銅,還是動力電池需要的鋰、鈷、鎳等有色金屬,都將在邁向“碳中和”的過程中,在工業需求端中發揮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從供給側而言,在有色金屬採掘、冶煉、加工等過程中,如何節約能源、降低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也將成為有色金屬在生產過程中面臨的巨大挑戰。
閆冬表示,“碳中和”背景下,鋼鐵作為工業部門首個重要碳排放來源,減排首當其衝,而產量削減是最為有效的方式。預計鋼鐵行業在黑色產業鏈中的地位有望提升,對於主要原料,尤其是鐵礦石的議價能力將不斷加強,原料成本對鋼企盈利的制約將會有所減弱,行業盈利有望提升。“碳中和”的影響主要在碳排放的生產端和需求端,但同時,有色金屬行業都將在趨勢中迎來機會。
唐佩認為,部分金屬品種的供給將長期受制於“碳達峯、碳中和”政策,特別是高耗能、二氧化碳排放較高的品種,金屬企業未來需要加快綠色轉型和技術創新,具有完善節能減排設施的大型企業將佔有更多的市場份額。例如用電結構偏向化石能源的行業將面臨能源結構優化;此外,在“碳達峯、碳中和”政策下,光伏、風電等新興能源將獲得重視,以鋁帶鋼的輕量化節能優勢也將進一步凸顯,“新能源”汽車和充電樁繼續普及,有色金屬需求將迎來新契機。
大成基金有色ETF基金經理李紹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去年二季度以來,全國復產復工率先啓動,尤其是“碳中和”目標下,新能源汽車概念股全面爆發,有色金屬的金融屬性和工業屬性同時顯現,助推相關個股上漲,預計在基建擴充計劃進一步實施刺激下,有色金屬價格或再度走強,未來上漲趨勢短時間難以改變。
程小勇表示,“碳達峯、碳中和”是未來所有工業製造業都面臨一個問題,但對於有色金屬而言,機會在於需要新能源行業發展進入爆發期,而新能源對銅等有色金屬而言是新消費增長點。挑戰在於供應端,雖然不一定會導致產能擴張停滯,但是碳排放必然會帶來成本上升,原因在於,一方面來源於冶煉等工藝的技術進步和設備改造升級,降低碳排放量,另一方面部分冶煉企業需要購買碳排放權。
張璽也認為,隨着全球碳排放標準趨嚴和新能源體系的日益完善,新能源車銷量的高速增長將帶動產業鏈發展,從而將提振銅、鋁、鎳等相關有色金屬板塊。在確定需求改善時,供給彈性不高的上游產業鏈會出現投資機會,例如新能源金屬鋰、鎳、鈷、鋁、稀土永磁等將獲得價格上漲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