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李書福、程維、黃崢,大佬為什麼都“不務正業”?
2021年3月30日,雷軍帶隊“下場”造車,賭上全部信譽為小米汽車而戰;同一天,李書福要“上天”,把吉利航天總部落户南沙。
截至2021年4月2日中午12時,雷軍微信公眾號關於“小米造車”的推送,收穫了10w+閲讀、1.5w點贊、1.2萬在看,一時間,全民都成了“米粉”。截至4月1日收盤,小米股價近3個交易日累計上漲5.6%。
不管小米最終能否造出車、造出什麼樣的車,至少短期來看,在觸達用户和刺激股價方面,小米的目的達到了,剩下的交由時間。
再往前追溯:黃崢在拼多多用户數量超越阿里巴巴、市值甩開京東之後,急流勇退,潛心研究食品工程;程維講出橙心優選新故事,不設投入上限,與美團、拼多多、盒馬鮮生等角逐社區團購;劉強東卸任京東、京東數科及旗下多家公司要職,轉而悄悄做起LP。
“不務正業”的大佬,似乎正越來越多。
本文嘗試解讀:為什麼大佬喜歡搞副業?看似跨度很大,主業和副業的關聯在哪?這些副業“錢景”如何?
扎堆造車“外圓內方”的小米宣佈造車前,智能電動車這條賽道上已經足夠擁擠。
特斯拉即將開啓進入中國的第10個年頭,造車新勢力(蔚來、小鵬、理想、威馬)進入電動車領域有六七年,傳統車企陸續也推出獨立品牌或車型(上汽智己、長城沙龍、東風嵐圖、“神車”五菱宏光MINI),騰訊、百度分別聯合吉利控股入局造車,恆大汽車、FF高調造勢,堅持不造車的華為則成為智能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
小米手機全球第三的位置還沒有捂熱,為何急於此刻搞副業造車?
天時——小米抓住了智能電動車市場加速增長的窗口期。
據工信部公佈的數據,2019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佔全部汽車的4.7%,2020年提高至5.4%。華西證券汽車行業首席分析師崔琰表示,5%被公認為是新能源汽車從導入期邁入成長期的臨界點,説明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正式跨過導入期、進入成長期,實現了質變。
以“價格屠夫”著稱的小米,造車大概率還是會把極致性價比放在第一位。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價格普遍集中在20萬-40萬元,大多數年輕人還是持觀望態度,希望價格可以再低一些,小米自然就成了年輕人期待的超高性價比的第一輛車。
地利——從消費電子到汽車,萬億市場存在巨大的替代空間。
天風證券副總裁趙曉光在談及特斯拉時表示,2019年,全球汽車零部件前100強(中國企業只有5位,排在90-100名)總收入7萬億,其中6.9萬億的汽車零部件都被國外品牌佔據。
伴隨着國內互聯網、汽車巨頭的湧入,與國內新能源汽車增量前景,未來汽車零部件產業鏈勢必會轉移至中國。顯然,小米也看上了這塊“肥肉”;同時,造車可以延伸消費電子的應用場景,反過來又會促進小米的消費電子業務。小米如果不造車,勢必會在汽車應用場景中被拋棄。
人和——小米作為新經濟巨頭卻不受資本待見,必須要搞點事情。
截至4月1日收盤,小米市值857億美元,較年內股價最高值下跌26.3%;上市近3年,其股價累計漲幅也才50%。而1月11日百度宣佈造車,當天股價就上漲9.06%,之後近1個月的時間裏股價累計漲超50%,着實讓人眼饞。
小米彷彿掉入怪圈,被許多消費者喜愛,卻不太受資本待見。造車,可以看作是小米在向資本市場證明自己,試圖“籠絡”資本。
雷軍在發佈會上透露: “過去75天,小米管理層經歷了85場業內拜訪溝通、200多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的深度交流、4次管理層內部討論會、兩次正式的董事會,進行了極為嚴謹詳盡的調研與論證,做出了這個小米史上最重大的決定。”
小米的底氣來自研發——逾萬人的研發團隊(近千個與汽車相關的專利),資金——十年投入上百億美元的預算,和重視度——雷軍親自帶隊。
但這就夠了嗎?
造車屬於重資產、長產業鏈、高複雜度的事情。保守來看,雷軍的底氣只能讓小米順利開啓造車,之後能否持續運營、量產下線,還需要打個問號。造車新勢力從公司成立到首輛車下線,平均用時近40個月,小米的首輛商用車交付,也很可能是3年以後了。
3年後的造車格局,小米汽車能否有一席之地呢?
獨闢蹊徑當國內造車新勢力、互聯網巨頭、傳統車企扎堆造車的時候,吉利選擇“上天”。
同樣是3月30日的消息,吉利科技集團擬在南沙設立其全國唯一航天業務集團總部,與南沙此前已經落地的中科宇航等企業形成協同,共同助力南沙加速打造中國航天第三極。
吉利要“上天”,並非心血來潮。早在2018年11月,吉利科技下屬時空道宇成立,主要從事AICT(航天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方案提供。
造車和放衞星又有什麼關聯?
作為傳統車企,吉利積極涉足智能電動車領域,分別與騰訊、百度、FF達成合作。下一步就是無人駕駛,車體主要依靠傳感器(雷達、攝像頭),收集數據、檢測環境、再進行決策處理,之後由控制系統執行駕駛動作。這其中,精確的定位系統是關鍵。
中國工程院原始劉經南總結道,高、中、低軌衞星與地基增強系統相結合,才能構建起理想的高精衞星導航系統。所以,衞星又是精確定位的關鍵。
2020年5月,時空道宇和領克汽車就曾宣佈共同開啓雙星發射計劃,計劃發射兩顆低軌衞星,為高級別智能駕駛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務。
移動網絡也是智能汽車重要的基礎設施。高速運動的智能汽車是一個集成的移動終端,每小時產生的數據量高達4TB,這些數據需要在車內部各部件之間共享,並在瞬間做出駕駛決策。接入基於衞星通信的高速移動網絡,智能汽車能夠儘可能降低延遲。
馬斯克的Space X公司,就曾發佈名為“星鏈”的超高速衞星寬帶計劃,希望用1.2萬顆衞星打造一個衞星互聯網,讓身處偏遠地區的的人也可以隨時上網。
這麼看來,吉利搞副業放衞星,是為數年後無人駕駛做鋪墊。
此外,高精地圖也是無人駕駛重要的一塊組成。2019年8月,籮筐數據斥資8.3億元收購地圖供應商易圖通,吉利科技作為籮筐數據背後的投資者,相當於曲線獲得地圖繪製資質。
李書福“上天”現在看是副業,若干年後將會成為主業重要的支撐。而程維“買菜”,卻怎麼看都和出行業務、自動駕駛聯繫不上。
2020年11月,程維在滴滴內部全員會上表示,“對橙心優選的投入不設上限,全力拿下市場第一”。彼時,橙心優選剛推出不到5個月,日單量突破700萬;而截至當年12月末,美團優選日單量已經突破1000萬件,逼近多多買菜1200萬件的日單量。
美團、拼多多財報數據顯示,美團優選、多多買菜是虧損的,因此橙心優選大概率也是虧損的,滴滴不得不靠融資來維持燒錢。2021年2月,彭博社消息稱,滴滴出行的社區團購業務橙心優選正考慮融資40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對橙心優選、多多買菜、美團優選、十薈團、食享會等五家社區團購企業不正當價格行為作出行政處罰。
持續虧損、遭受處罰,程維為何執意要做橙心優選?
從一組數據對比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近日路透社報道,滴滴出行即將赴美上市,預期估值1000億美元;而2020年8月,CB Insights發佈的全球獨角獸名單給予滴滴560億美元的估值。半年時間裏,滴滴估值幾乎翻倍;而估值越高,滴滴距離上市就越近。
程維講出的“橙心優選”這個故事,顯然已經得到了資本的認可。
有的大佬乘風破浪,有的大佬已經隱退或正準備隱退。
2021年3月17日,黃崢“急流勇退”,辭任董事長、離開拼多多。早在2020年7月1日,他已卸任CEO、交棒陳磊,彷彿就是一個前奏。
辭職後的黃崢,將投身食品科學和生命領域,把目標放在“從質上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性質性地大幅提升身體健康水平”。這一決定可能更多是出於自己的興趣,但可以發現,食品科學與拼多多平台上的農產品聯繫緊密,生命科學也向來是大佬們關注的焦點。
當然也有其他説法,認為黃崢是“明哲保身”。畢竟拼多多近期負面新聞纏身,在提升產品質量、完善內部管理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另一位已經逐漸消失在公眾視野的大佬,則是劉強東。
2020年4月,劉強東卸任京東法人、執行董事、總經理,在此之前短短的半年中,劉強東已經密集卸任其下屬50餘家公司要職。如今,公眾更多是從抖音短視頻上,看到有關劉強東幫扶老家宿遷、待員工如兄弟的消息。
縱使劉強東逐漸隱退,但不妨礙其推動京東旗下四個獨角獸(京東健康、京東數科、京東工業品、京東物流)分拆,獨立融資甚至上市。
同時,劉強東夫婦化身LP,自2018年開始參與拾玉資本、高榕資本、奇績創壇旗下的基金。做出資人,顯然比經營企業風險要小得多。
寫在最後表面上看,大佬們的許多副業領域沒什麼“錢景”,與主業也並不相關。實際上,其背後的邏輯依然是為了與主業形成協同、或講故事吸引資本注意、或規避風險另起爐灶,並不是不務正業。
沒有人知道,雷軍會不會顛覆特斯拉與造車新勢力,李書福會不會成為“中國版馬斯克”,黃崢會不會成為改變世界的科學家,劉強東會不會成為慧眼獨具的投資人。
他們揮一揮衣袖,只留下萬億商業帝國與無數江湖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