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僅兩年,“網紅第一股”如涵完成私有化,從納斯達克退市。
4月22日,如涵公告稱,其已經完成了私有化交易,公司即日起從納斯達克退市。從2019年4月風光上市到如今私有化,如涵結束了2年的上市之旅。
其實,早在去年11月25日,如涵公告稱收到了公司創始人馮敏、孫雷、沈超的初步非約束性私有化申請,提議以0.68美元/股(3.4美元/ADS)價格將公司私有化。
1
上市兩年,市值蒸發超70%
4月22日,如涵控股宣佈,根據2021年2月3日宣佈的協議和合並方案,如涵控股與RUNION Mergersub Limited(以下簡稱“Merger Sub”)已完成合並。RUNION Holding Limited是如涵控股的目公司,Merger Sub則是RUNION Holding Limited的全資子公司。合併之後,如涵控股完成美股退市,成為母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圖片來源:官網截圖
目前,如涵控股已在2021年4月20日(紐約時間)交易結束時暫停其在納斯達克的美國存托股份交易。該公司也已經請求納斯達克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表格,説明從納斯達克除牌及註銷該公司註冊證券事宜。
2019年4月3日,如涵控股在納斯達克完成IPO,發行價為12.5美元,但開盤即破發,截至當日收盤跌37.2%,為7.78美元,市值6.49億美元。而此次私有化協議的價格,較發行價縮水了72%。在不考慮分紅等情況,如涵IPO時參與認購的投資人持股浮虧超七成。
根據如涵控股2021財年第二季度(對應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公司當季總營收為人民幣2.485億元,同比下滑9%;歸屬如涵控股的淨利潤為虧損3120萬元,同比上年同期5010萬元的淨虧損減少37.72%;不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歸屬於如涵的調整後的淨虧損為2020萬元,而上年同期淨利潤為250萬元。據如涵控股解釋,該季度虧損主要是產品銷售分部的虧損,產品銷售業務的經調整虧損為2764.3萬元。
根據如涵遞交的報告,截至2020年7月31日,在買方集團(如涵控股)的3位創始人中,馮敏持有25.3%的股權,孫雷持有12.6%的股權,沈超持有5.5%股權,3人合計持股43.4%。
2
成也張大奕,敗也張大奕?
2009年,張大奕成為如涵旗下女裝店鋪莉貝琳的專屬模特,2013年靠微博視頻乘上網紅經濟東風成為千萬級粉絲網紅,2019年,張大奕將一個電商公司送上了納斯達克,坐上了網紅第一股的位置。從2017年到2019年,張大奕分別為如涵貢獻了超五成的收入。
有人説,張大奕憑藉一己之力幹掉了一個上市公司,如涵跌落神壇僅僅只是因為張大奕嗎?
圖片來源:網絡
顯然不是。2019年是如涵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2016年,網紅經濟幾乎是如涵與張大奕的天下,那年雙十一直播結束後,張大奕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有點累,比拼時長的直播模式會讓大家產生審美疲勞,我覺得雙十二之後,這個模式會有改變,因為直播的轉化率在降低。”
言語裏透露出張大奕對於直播帶貨的疲憊感。就在同一年,薇婭登上了直播舞台。如涵與張大奕都沒能察覺,周圍已經強敵環繞。
2019年雙十一,張大奕直播間勉強突破1000萬人,而李佳琦薇婭直播間人數均超3000萬,薇婭成交額27億,李佳琦成交額10億,張大奕旗下淘寶店個人品牌僅成交3.4億,差距已經拉開了。後來因為疫情,直播帶貨紅透半邊天,入局慢一步的如涵,已經失去了先機。
此時,焦急的如涵也開始嘗試培養新的網紅,但沒有一個人能替代張大奕,撐起如涵的半邊天,如涵也進一步為大家佐證了,網紅KOL的不可複製性。
王思聰在如涵宣佈退市時,在朋友圈總結了如涵失敗的幾個點。其中之一指出“如涵簽約100多個網紅,但就一個張大奕,在2017財年和2018年財年及2019財年前三個季度分別佔據收入50.8%、52.4%和53.5%,這非常不健康的比例。”
圖片來源:網絡
如涵過度依賴張大奕,錯過了豬都能起飛的直播風口,失去的也是屬於如涵的一個江湖時代。
去年,張大奕與蔣凡的出軌門事件爆發,令張大奕深陷負面新聞、網店銷量大幅下滑後,如涵也遭受重創,電商部分業績一落千丈。如涵的2020年財報裏,也把損失的原因歸結於“一位自2020年4月以來飽受負面報道之苦的頭部KOL”。
3
沒有下一個張大奕?
翻看如涵發在官網上的頭部KOL,除了張大奕之外,另一個在抖音出圈的温婉,早已涼涼,剩下基本上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圖片來源:官網
如涵培養網紅的打法一向都是造人設,砸錢營銷。比如2018年,如涵營收毛利3億,有將近1.5億花在營銷上。後期的如涵廣撒網培訓素人網紅,開辦“青訓營”,開啓網紅培訓,去年7月還提出“BK”計劃(即Best Kol),用各種扶持條件招攬各大社交平台上的頂級KOL。
MCN機構業內人士表示:“如涵主要將競爭力放在網紅帶來的流量上。但光靠流量無法成就一個有可持續性的品牌或者企業。他們必須把網紅流量轉換成有價值的商業。”
換句話説,如涵一直以來都是聚焦如何複製出更多的“張大奕”,而沒有再往前走一步,將一個網紅IP打造成真正具備品牌價值的品牌。
這也是如涵一直以來不能吸引華爾街投資人的真正原因,也是其股價跌跌不休的原因。
如涵也似乎認識到了張大奕已經不足以支撐一家上市公司的想象力。值得注意的是,如涵在2020年6月發佈2020財年第四季度和全年業績報告時,首次未披露聯合創始人張大奕對其GMV貢獻。這被外界認為是如涵的“去張大奕化”運動。
有業內人士指出,私有化之後如涵會回A股上市。不過隨着直播帶貨監管趨嚴,如涵想要回到A股恐怕並不容易。
素材綜合自:就是那個方雨、青瞳視角、藍媒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