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風口下的碳中和:金融機構集結,全國碳市場總體架構漸明

由 忻素芹 發佈於 財經

自我國提出碳達峯、碳中和目標後,相關主題持續升温。今年以來,銀行、信託、基金公司等紛紛搶灘佈局碳中和領域,各類綠色金融產品順勢而生,還有許多機構已在候場。

據多方測算的碳達峯、碳中和資金需求規模級別達百億元,錢從哪兒來?工具有很多。央行4月12日在一季度金融數據發佈會上透露,正在抓緊研究設立直達實體經濟的碳減排支持工具,爭取儘快推出。業內人士表示,除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外,還可發展綠色保險、綠色租賃、綠色信託等碳金融產品。

此外,今年全國碳市場建設加速,總體架構逐漸明朗。業內人士表示,金融機構可以做碳期貨等延伸產品,未來碳排放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對金融機構也是一個巨大的機遇。

銀行、信託、基金們跑步進場,碳中和金融產品接連落地

今年以來碳中和金融產品接連落地,銀行、信託、基金們跑步進場。

如2月下旬,工行、中行、建行、農行、中信、興業主承銷首批64億元碳中和債;3月9日,英大信託攜手國網國際融資租賃設立綠色資產支持商業票據(碳中和債);3月下旬,百瑞信託發行首單綠色資產支持商業票據;此外,南方中證新能源ETF、易方達中證新能源ETF、華夏中證新能源ETF等先後上市。

還有許多機構已在候場。交行行長在近日舉行的業績會上透露,交行已儲備了碳中和債券項目,計劃於4月參與發行。

事實上,近年不少金融機構做過綠色金融相關探索。如中建投信託2015年成立浙江省首單碳排放權信託項目,同時通過債權融資業務累計為光伏發電企業提供項目開發資金近35億元;中航信託2018年發起設立航盈碳資產投資基金集合資金信託計劃。銀行也已探索出多種產品形式,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資產支持證券、綠色併購等。

我國綠色金融發展一直走在國際第一方陣,據央行公佈,我國有約12萬億元綠色信貸、8000多億元存量綠色債券。而據多方測算的碳達峯、碳中和資金需求規模級別達百億元。

錢從哪裏來?未來還可發展哪些碳金融產品?中建投信託股份有限公司信託業務總部副總經理單春生對記者表示,在金融領域,未來還可發展綠色保險、綠色租賃、綠色信託等碳金融產品。其中,信託是動員社會資本投資碳中和產品的一個好的載體,可發揮自身優勢進行資源整合,利用多種金融工具服務於綠色產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金融需求。

亦有信託業研究人士稱,作為一種靈活的金融工具,信託公司可以充分發揮信託制度和跨市場資產配置的優勢,針對綠色產業相關企業的融資需求。

基金公司也可以通過發行相關產品支持碳達峯、碳中和的國家戰略,實現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目標。國泰基金對記者表示,其中,鋼鐵ETF是目前碳中和主題的投資首選。

“碳中和的目標就是在未來提升清潔能源的佔比,壓降老能源和高耗能行業的佔比,造成一定的供給側改革。因此碳中和同時利好新老能源。由於新能源前期漲幅較快,估值相對較高,後續前景看好,但當下老能源估值低,安全邊際高,所以優先考慮老能源和高耗能行業。煤炭火電去產能對工業和民生用電影響較大,因此煤炭去產能將與新能源份額擴大同步推進。而鋼鐵只需要加大進口就可以迅速去產能。”國泰基金稱。此外,煤炭ETF、化工龍頭ETF、環保ETF、光伏ETF等,也將為支持碳達峯碳中和貢獻力量。

今年一季度,大盤出現震盪行情,而“碳中和”指數逆勢上漲,也帶火相關ETF,如中融國證鋼鐵ETF、國泰中證鋼鐵ETF等收益率都達20%。

全國碳市場總體架構逐漸明朗,鼓勵金融機構參與交易

“綠色金融有三大功能,其一是價格發現功能。要實現價格發現功能,就必須構建一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本月初,央行副行長劉桂平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説道。

我國自2011年起就在多省市啓動了地方碳交易試點工作,總體規模仍偏小。今年全國碳市場建設加速,央行上海分行行長金鵬輝接受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透露,計劃於6月底前啓動全國碳交易。

另外來自湖北省生態環境廳、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等多方信息顯示,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建設採用了創新型的雙城模式,即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負責交易,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負責註冊登記。

金融機構在其中發揮什麼作用?單春生介紹,目前金融機構參與碳交易市場的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從二級市場參與碳指標交易,主要包括碳期貨、碳期權、碳掉期等金融衍生品,增加了碳市場的流動性。二是股權投資,金融機構通過兼併與收購的方式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大的金融機構除了自己進行配額交易外,更傾向於利用自己充沛的資金,收購碳市場上有價值的參與者或競爭者。三是碳基金,金融機構與政府共同出資設立碳基金來支持節能減排項目的開展。

“目前碳市場還是一個行業為主的碳排放額度的市場,金融屬性看起來不是太強。金融機構可以做一些延伸產品,未來碳排放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對金融機構也是一個巨大的機遇。”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近日在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表示。

據國家發改委初步分析,按照八大行業來測算,未來的碳排放量將會達到每年30億到40億噸的規模。如果僅以現貨交易,不推行期貨交易,其交易金額為每年12億到80億元。如果加上期貨,交易金額就會大幅度提升,有可能達到600億到5000億元。

“鼓勵金融機構參與碳市場交易,豐富碳衍生品等碳市場交易品種,鼓勵配額抵質押融資、碳債券等碳金融創新,引導金融資源助推碳市場發展和有國際影響力的碳定價中心建設。”金鵬輝稱。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維妙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