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金業績角力(二)中銀消費金融VS中郵消費金融,淨利驟降的“難兄難弟”
消費金融行業持續洗牌。業績坐席更迭之下,不經意間衝出的“黑馬”引人關注,而掉隊的玩家也總能讓人唏噓不已。
2022年上半年出現了兩家淨利下滑超七成的“難兄難弟”。增收不增利、總資產小幅下滑,成為中銀消費金融與中郵消費金融共同的標籤。出於合規和風險考慮,兩家機構不約而同地調產品、降利率,而迎合用户需求的代價便是利潤率的暫時下滑。
同樣的國有大行股東背景,同樣的起身於線下渠道,兩家消費金融機構在發展的路上存在諸多相似之處。而在消費金融行業日趨激烈的競爭之下,兩家機構也齊齊轉換了新思路——線上線下兩手抓,並調整產品佈局。
而在謀求線上線下融合的轉型路上,繞不開的是兩家機構缺乏流量入口的現實情況。
超出預期 淨利下滑超七成
2022年上半年,按照淨利潤排位,消費金融行業“吸金”排位賽中,前五名又換了座次。
中郵消費金融與中銀消費金融在報告期內雙雙掉隊。其中,中郵消費金融上半年營業收入為29.43億元,同比增長18.34%,上年同期為24.87億元;淨利潤同比下滑75.85%至1.91億元,上年同期淨利潤為7.91億元。
而就在2021年上半年,中郵消費金融還是淨利潤同比增速最高的消費金融機構。憑藉高達1512.2%的同比增速,中郵消費金融淨利潤在上年同期躋身三甲。
中銀消費金融2022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31.4億元,相較上年同期的23.48億元同比增速為33.7%;淨利潤為1.36億元,相較上年同期的5.32億元同比下滑74.5%。
對於兩家消費金融機構在2022年上半年的業績表現,不少消費金融行業從業人士表示淨利下降超出了預期。而在近20餘家披露了上半年淨利潤數據的消費金融機構中,中郵消費金融與中銀消費金融是為數不多的淨利潤同比下滑的機構,也為唯二的兩家淨利潤下滑幅度超過七成的機構。
兩家消費金融機構的資產規模,在報告期內也同樣出現下滑。截至2022年6月末,中銀消費金融資產總額525.66億元,較2021年末的543.26億元下滑3.2%;淨資產79.98億元,上年末為78.62億元,小幅增長1.73%。
同期,中郵消費金融總資產435.14億元,淨資產51.35億元,上年末這兩項數據分別為444.22億元、49.45億元,前者下滑幅度為2.04%,後者則增長了3.84%。
在北京社科院、中國人民大學智能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鵬看來,消費金融隸屬於金融業務條線,但業績發展又得益於消費水平提高。2022年上半年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用户消費的積極性。另外,中郵消費金融與中銀消費金融依靠銀行股東,線下業務在疫情環境下發展不確定性更強。
針對上半年公司業績出現下滑的原因,中郵消費金融在採訪中未作出正面回應,僅提到公司壓降貸款利率,降低客户貸款成本。上半年新發放貸款綜合定價同比下降1.41個百分點,持續壓降利率;為1.9萬名客户提供了專項息費減免、賬單平移、信貸支持計劃和調解服務等金融紓困政策,減免息費4900餘萬元。
中銀消費金融則回應北京商報記者稱,2022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外部形勢波動加劇,消費客羣的就業收入與還款能力受到衝擊。另在報告期內,中銀消費金融對受疫情影響的近3萬名客户推出息費減免、延期還款、徵信保護等紓困解難服務。
調場景降利率 壓低利潤率
過去的幾年間,消費金融行業不斷湧入新玩家,教育、醫美、裝修、旅遊等多個消費場景中都曾出現過消費金融機構的身影,也在口碑、用户體驗方面造成了不同的影響。
消費金融行業不斷變遷,也是從業機構不斷調整的過程。9月6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根據中銀消費金融官網,公司目前產品主要有抵押消費貸款、信用消費貸款兩大類,前者下設產品“新易貸-樂享貸”,後者下設產品“好客貸”與“新易貸-信用貸”。相關產品利率上限均收至24%以內。
此前中銀消費金融主要針對教育場景,設置的“交易分期消費貸款”(包括教育雲分期、技能雲分期)產品,已經不見蹤影。
此外,中銀消費金融旗下“新易貸-樂享貸”主打線下房抵貸,貸款年利率區間為15.4%-23%,申請用户需要持有所在地房產方可申請。而在中郵消費金融產品中,也有業主貸這一與房產相關的設置,年化利率定價範圍為14.04%-23.76%,申請用户需要有未結清且正常還款的房貸。
“新易貸-樂享貸”要求用户線下面籤,往往需要經歷多重資質審核。北京商報記者實測發現,中郵消費金融業主貸可以通過線上渠道申請。中郵消費金融剩餘的循環貸、極速貸、加油貸等利率各有不同。
與線上具有小額、高頻特點的信用貸款產品相比,線下抵押消費貸款的特性恰好相反。“用户已經開始進行資產抵押了,自然是需要更大額的資金進行週轉。”有研究人士指出。
但這也同樣意味着更長的賬目週期和更高的逾期風險。消費金融行業從業人員張琪(化名)坦言稱,房抵貸業務注重人力成本,如果出現風險事件,後期房產變現處置的週期流程較長,也需要消費金融機構消耗更多的精力進行後續處置。而“業主貸”這類產品,還是通過還貸水平進行授信。
更早一點,中郵消費金融調整線上線下貸款產品的消息時有傳出。而2022年以來,中郵消費金融將重點放在了調整貸款利率和服務客羣上,多位受訪用户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中郵消費金融近期在產品佈局方面未有明顯變化。
9月5日,中郵消費金融披露了自營貸款業務定價及收費項目公告,這也是中郵消費金融年內第三次調整貸款利率。信息顯示,中郵消費金融循環額度產品的利率調整為7.2%-23.76%,非循環額度產品(一次性額度)的利率調整為7.2%-23.76%,最初兩項產品利率下限為14.04%。
“調整產品和貸款利率,不僅僅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更多的還是為了後續的長期發展。對於長期有貸款需求的用户而言,利率是第一考量因素。當前銀行在調降個人消費信貸利率,消費金融行業也在壓降利率,用户自然會選擇利率更低的機構。貸款產品也要根據市場發展進行優化。”張琪介紹道。
對於兩家機構調整業務的考量因素和對業績的影響,北京商報記者也向兩家機構進行了解。中銀消費金融解釋道,為了提高用户體驗,優化申請流程,中銀消費金融做了產品譜系升級,用新易貸一個產品代替原有相對分散的客羣定義產品。交易分期消費貸則是考慮到經濟環境、國家相關行業政策調整等因素,對消費分期的行業與合作機構進行重新調整和規劃,目前正處於調整過程中。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也提到,相關機構對於業務的調整,主要是出於合規性和風險性的綜合考慮。教培大整頓的背景下,教育分期產品需求下降也是大勢所趨。調降貸款產品利率也是為了用户進一步擴大貸款需求。這些舉措反應在業績上,都客觀上壓低了消費金融機構的利潤率。
股東之外,發力外部獲客
兩家消費金融機構中,中銀消費金融成立於2010年6月,是全國範圍內首批試點的四家消費金融機構之一,公司控股股東為中國銀行;中郵消費金融成立於2015年11月,是2013年9月原銀監會宣佈擴大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範圍後,首批獲批開業的消費金融公司之一,公司控股股東為郵儲銀行。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末,中銀消費金融已設立27家區域中心,線下線上業務覆蓋全國約400個城市、900個縣域。中郵消費金融也在全國16個省(市)設立省級營銷中心,依託母行網點廣泛發力。
而在消費金融行業10餘年的發展歷程裏,均起身於線下業務的兩家機構,在互聯網的衝擊下均未能守住先發優勢。
“主要還是競爭實在太激烈了,後續入局消費金融行業的玩家中,帶着互聯網、產業基因。還有部分城商行,在渠道佈局以及擴張方面的確具備突出優勢。即便本質上都是下沉的貸款業務,但各機構主打客羣也有所不同,在資產質量方面也會形成差異。”張琪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稱。
這也讓兩家消費金融公司加快了轉型步伐。在2022年上半年的財報中,中銀消費金融首次對外披露了線上貸款佔比。2022年6月末,中銀消費金融貸款餘額533億元,同比增幅近40%;線上貸款餘額佔比達到42%,較上年末提升7個百分點,數字化轉型成效明顯。
對於取得這一成績的原因,中銀消費金融指出,主要在於加快了增長性與支持性運營、數字化與智能化風控、新一代科技系統的建設,持續提升風控能力,提高獲客質量。未來,將穩步推進產品優化和開放獲客,通過數字化轉型加大信貸投放規模。圍繞外部市場形勢,加強與優質互聯網頭部平台的合作,加大消費類信貸投放力度,提高客户消費金融服務覆蓋面。
“線上線下聯動,線上為主、互聯網+線下創新”,是中郵消費金融在發行ABS時指出的發展模式。對於下一步發展規劃,中郵消費金融也回應稱將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加大關於提升服務質量、保護消費者權益等方面的探索。
不過,盤和林直言,線上化融合轉型方面,兩家機構都缺乏流量入口,這是“硬傷”。通過與互聯網巨頭展開流量合作帶來的流量,缺乏內生性,往往難以長期維繫。
“轉型的過程一定是穩而慢的。對於兩家消費金融機構而言,配置的大行股東資源和管理團隊是最重要的優勢。但在不斷髮展過程中,過度依靠股東方是行不通的,外部渠道獲客也不容忽視。應該通過更多元化的渠道,及時調整戰略和架構,與股東方做好有效銜接。”王鵬如是説道。
北京商報記者 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