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郵報1月14日報道,中國最新的主要大宗商品進口數據中既有歷史教訓,也有警示。
歷史部分是,中國在2020年購買了創紀錄數量的原油、銅、鐵礦石和煤炭,顯示出這個世界最大自然資源買家在全球冠狀病毒大流行壓垮需求的一年裏,對保持商品市場繁榮的重要性。
但警告的部分是,週四(1月14日)公佈的12月貿易數據顯示,中國的大規模購買狂潮似乎正在結束,進口需求可能會恢復到被視為更“正常”的水平。
大宗商品市場的風險在於,他們將中國2020年的進口量視為2021年的必然,因此當人們對冠狀病毒疫苗的推出將終結大流行,並導致新一輪的商品繁榮達成共識時,就產生了看漲觀點。
2020年中國原油進口量較上年增長7.3%,相當於1085萬桶/日,約佔全球日需求量的12%。然而,12月原油進口量僅為906萬桶/日,較11月下降17.9%,較2019年同期下降15%。
當然,一個月相對疲軟的進口量並不預示着新趨勢的開始,但原油方面需要關注的一個因素是,去年中國進口量的強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疫情蔓延引發了價格崩盤,於是中國在那時買了很多油來儲存。中國的煉油商或戰略石油儲備是否會在2021年繼續以去年相同的速度購買,這是個嚴重的問題。
儘管中國煉油商今年可能會進口更多的原油用於加工,而不是儲存,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原油將只是作為精煉燃料出口,這可能只會取代亞洲其他地區的原油需求。
去年另一個幾乎由中國一手支撐的市場是銅,未鍛軋銅的進口量從2019年的498萬噸激增34.2%至668萬噸。但是,去年12月銅進口量為51.2332萬噸,較11月下降8.7%。這是連續第三個月下降,也是5月以來最低的月度結果。
雖然倫敦交易的銅期貨已經從1月8日的8年高位每噸8238美元(摺合人民幣5.3萬元)回落,但在週四的亞洲交易中約為8009美元(摺合人民幣5.1萬元),仍比2020年的低點高出約83%。
如果佔全球銅需求一半左右的中國繼續出現進口放緩,那麼世界其他地區的預期復甦是否足以抵消中國方面的任何下降,也仍然是個問題。
鐵礦石是中國占主導地位的另一種大宗商品,佔海運市場的三分之二以上,也是2020年進口量創紀錄的另一種大宗商品。在鋼鐵需求強勁的情況下,2020年進口量較上年增長9.5%,達到11.7億噸,因為中國政府將基礎設施和建設項目作為推動經濟在大流行後重新增長的首要因素。
與原油和銅類似,去年12月鐵礦石的表現也並不盡如人意,進口量為9675萬噸,較11月減少1.4%,較上年同期減少4.5%。雖然市場對中國的鋼鐵需求仍持樂觀態度,但中國政府很可能在2021年放鬆刺激政策,這將使得鐵礦石進口很難再享受一年的強勁增長。不過,一年的恢復性增長很可能也是一個好結果。
去年12月的中國主要商品進口中,煤炭有點異軍突起,從11月的1167萬噸猛增235%至3908萬噸。這使得全年總量達到30399萬噸,同比2019年增長1.5%,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然而,12月的激增更多與北京的煤炭政策有關,它扭轉了幾個月來的疲軟現狀,因為當局從不鼓勵煤炭進口轉向了積極推薦,旨在應對更寒冷冬季下的貨物及燃料短缺。
中國的煤炭進口量在2021年可能仍受制於政策制定者,除了注意到官方傾向於進口量會隨着時間推移而減少外,幾乎無法做出任何預測。
總的來説,很明顯,中國在2020年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提升進口量來拯救了大宗商品市場的成交額,不過這種需求水平在2021年並不能保證,尤其是在原油和銅方面,去年增加的採購量很可能大部分被導向了庫存。
(加美財經)
#大宗商品#、#中國#、#進口#
作者:Shilyni
責編: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