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假外資”規模不大 嚴監管有利於市場穩定

由 公羊淑軍 發佈於 財經

12月17日晚,證監會就修改《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公開徵求意見,明確“滬深股通投資者不包括內地投資者”,旨在規範內地投資者返程交易行為,對所謂“假外資”從嚴監管。

Wind資訊數據顯示,12月17日,“聰明錢”北向資金一改連續12個交易日淨流入的局面,於當日淨賣出65.61億元。其中,滬股通淨賣出35.94億元,深股通淨賣出29.67億元。

此前一段時間,北向資金異常活躍。其中,12月9日淨流入216.56億元,逼近單日曆史最高點,並助推當週(12月6日至12月9日)創下488.34億元的單週歷史最高紀錄。

北向交易中的“假外資”又名“假北水”,是指內地投資者在中國香港開立證券賬户及北向交易權限,通過滬深股通交易A股。

證監會給出的數據顯示,目前“假外資”交易總體規模不大,交易金額在北向交易中的佔比保持在1%左右。投資者數量約有170萬名,但大部分無實際交易,近三年有北向交易的內地投資者約有3.9萬名。此類證券活動與滬深股通引入外資的初衷不符,且這些投資者中98%以上已開立內地證券賬户可直接參與A股交易。

“早期的返程投資主要表現為貨幣資金的跨境流動。近年來,部分內地資金繞道中國香港、藉助陸股通來投資A股標的,這部分資金大多託管於中資銀行或券商,其交易頻率高於配置型外資和交易型外資,更容易出現‘假外資’。”國際新經濟研究院執行董事付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為何內資捨近求遠、披上“外資馬甲”?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高培傑律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香港對股市監管較為寬鬆,內地投資者通過滬深股通投資A股可以降低融資成本,疊加槓桿。利用滬深股通北向槓桿增持、交易,成本要遠低於內地市場,從而實現高比例配資。同時,通過跨境建倉、操縱A股交易以實現監管套利,也令“假外資”對遊走於灰色地帶樂此不疲。

“‘假外資’長期充斥在北向交易中,多通過操縱個股行情影響市場情緒,以實現投機套利。近期人民幣匯率上升,不少北上資金大舉買入A股,其中不排除有一些‘假外資’的參與。這不僅擾亂市場正常秩序,也損害投資者利益,不利於滬深股通健康持續發展。”寶新金融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高培傑認為,“假外資”的產生有悖於滬深股通交易的初衷,將會增加市場監管成本,也可能擾亂兩地證券市場交易,這都會對A股造成負面影響。同時,“假外資”可能為部分不法投資者提供洗錢通道,不利於滬深股通平穩、長遠發展。

《規定》的修改設置了過渡期安排:自規則實施之日起,中國香港經紀商禁止為內地投資者開通滬深股通交易權限。而在規則實施之日起一年的過渡期內,存量內地投資者可在期內繼續交易A股。過渡期結束後,存量投資者只可進行賣出操作,無持股者交易權限將被註銷。

“由於‘假外資’總體規模不大,且活躍投資者較少,故《規定》出台不會導致北向資金大面積流出。”高培傑表示。

“北向資金並非市場增量資金的主要來源,其對A股的影響至多是擾動,而不會主導定價。”付饒表示,儘管監管給予一年過渡期,但仍不排除內地投資者提前減持行為,在食品飲料、醫藥生物、電氣設備、電子、有色金屬等領域,外資持倉佔行業流通市值比重較高,需要關注後市投資風險。

鄭磊表示,監管部門重拳打擊“假外資”,短期並不會明顯影響北向資金動向,長遠看更利於資本市場國際化。一方面,“假外資”規模較小,交易金額佔比較低,難以擾動股票市場走向;另一方面,《規定》設置了一年過渡期,給予相關投資者充足的資金挪騰空間,會盡可能地減少短期市場波動,有利於股票市場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