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年內113只基金清盤 公募“馬太效應”加劇

由 鈄翠娥 發佈於 財經

  每年都會有少數基金因為規模不足、基金轉型、基金持有人大會同意終止等原因進入基金清盤流程,“迷你基金”的無奈清盤一直是基金清盤的主要類型。今年有所不同,除了“迷你基金”的清退外,基金持有人大會同意終止基金成為另一大重要原因。

  從被動清盤到主動清盤,公募基金清盤退出逐漸成為市場優勝劣汰機制下的常規現象。

  《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以來截至8月20日,共有113只基金先後清盤,與去年同期的93只相比,增加了20只,債券基金清盤數量最多,達51只。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基金清盤數量的增加與今年“爆款”新發基金的現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113只先後宣告清盤

  近半數為“主動清盤”

  8月20日,廣發醫療指數分級B發佈公告表示,此前以通訊方式召開的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已經通過了該基金的轉型方案,自8月25日起,廣發醫療指數分級A及廣發醫療指數分級B的運作將正式終止。此後,該基金將轉型為廣發中證醫療指數證券投資基金,以指數基金的形式正常運行。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先後宣告清盤的基金已經有113只(不同份額合併統計,下同),原因包括基金持有人大會同意終止、轉型終止、合同到期終止以及基金資產淨值低於合同限制等,而在今年以來成立的基金已經多達937只,總體來看,市場上公募基金的數量仍保持持續、高速的增長。

  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進入清盤流程的113只基金中,有55只基金清盤是因為“基金持有人大會同意終止”而主動清盤,佔比接近一半;有37只基金是因為“基金資產淨值低於合同限制”而被迫清盤;有17只基金清盤的原因是“轉型成其他基金而終止”,4只基金則是其他原因。

  事實上,每一年都會有少數基金因為規模不足、基金轉型、基金持有人大會同意終止等原因進入基金清盤流程,其中“迷你基金”的無奈清盤一直是基金清盤主要類型。按照基金合同的約定,連續2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在定期報告中予以披露,連續60個工作日出現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終止本基金合同,並對本基金進行變現及清算程序,且無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一般來説,基金規模長期不足5000萬元是基金清盤最常見的原因。

  今年則有所不同,除了“迷你基金”的清退外,基金持有人大會同意終止基金成為另一大重要原因。按照基金合同規定,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召開後,同意終止基金議案的基金份額佔出具表決意見的基金份額持有人或其代理人所代表的基金份額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即可獲得終止基金議案通過,進入主動清盤流程。據記者觀察,這些主動清盤的基金規模並不大,許多產品也屬於典型的“迷你基金”,但其中也有少部分基金的基金規模在去年年底仍處在5000萬元以上,最高的有3億元。

  行業分化愈加明顯

  龍頭公募基金佔優

  在A股行情持續向好、基民認購情緒高漲背景下,基金清盤數量為何反而越來越多?

  某中型公募基金投資總監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着投資者的理財觀念愈加成熟、監管層大力倡導發展權益類基金,大量居民儲蓄通過進入資本市場來實現財富增值的意願非常強烈。另一方面,隨着公募基金行業的優勝劣汰機制逐漸建立,退出機制日益成熟,整體收益率相對有競爭力,有渠道和口碑優勢的大型基金公司旗下的產品更受投資者認可,在‘馬太效應’的行業背景下,‘迷你基金’只能處在清退的邊緣徘徊。”

  在今年基金髮行火爆和賺錢效應凸顯的背後,除了產品規模較低外,資金淨贖回也成為了“硬傷”,在基金規模分化巨大的現象下,“迷你基金”或不足2億元的“小微基金”不得不無奈退場。

  除此之外,2020年基金公司仍在處理分級基金等產品的轉型清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今年基金清盤的數量。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行業分化、‘馬太效應’十分明顯。首先,行業龍頭公司在品牌、業績、渠道、投研實力各方面具有較大優勢,所以容易出現大批的”爆款“,這和當前居民儲蓄向資本市場發展的趨勢有關。另一方面,一些小基金公司因為不受資金的關注,規模越來越小,導致低於5000千萬遠規模的”迷你基金數量也越來越多。這些分化的特徵是行業競爭加劇的必然結果,也是公募行業發展的必經途徑。

  業內人士認為,隨着投資者參與公募基金市場理念愈加成熟,績優明星基金產品愈加凸顯,公募基金行業的優勝劣汰仍將繼續。

(文章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