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億托育補助關鍵在樹立質量標杆
【光明時評】
作者:肖羅(教育研究者)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下達普惠托育服務專項行動2020年中央預算內投資,共安排資金10億元,覆蓋27個省(區、市)和3個計劃單列市,帶動290多個城市(包括設區市和縣級市、區等)試點參與,預計將新增託位數10萬個。
托育服務屬於非基本公共服務範圍,是地方政府事權,在中央財政全面核減非剛性支出的今年,由中央財政直接投資10億元,扶持新增託位數10萬個,可謂力度夠大,決心夠強,傳遞的信號和信心令人振奮。
生命早期1000天為人的生長髮育“機遇窗口期”,深刻影響着人的終身發展。據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公佈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3歲以下嬰幼兒5000萬左右,家庭中47%有入托的需求,但是實際入托率只有4.1%。這與國際托育服務水平差距較大。據統計,2014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36個成員國平均入托率達到33.37%,而發達國家非親屬照顧率則更高。目前我國嬰幼兒照護的壓力基本上由家庭全部承擔,限制了社會資源優化配置,也給嬰幼兒更加科學健康地成長帶來了影響。加強普惠托育服務,直接關係着“幼有所育”的實現,背後是更大範圍的勞動力解放和人口紅利釋放,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在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仍然留出10億元的國撥經費,怎麼把這筆錢花好就至關重要。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規劃,此項中央財政補助目的是要起到“四兩撥千斤”的示範帶動作用,主要用於承擔一定指導功能的示範性托育服務機構和社區托育服務設施,對於專項補助,國家將實行嚴格的項目管理,確保錢能花得順利、花得安全。
托育不是一個注入資本然後進行標準化生產就可以見效的事業。托育服務有硬件的要素,也有軟件的要素;有基本技能的要素,更有專業文化和道德情操的要求。也因此,扶持發展托育事業,政府部門要把投入跟上,更要把投入用好,既用在硬件上也用在軟件上,既用在技能上也用在文化和情感上。説白了,托育歸根到底還是一份“育”的事業,要有涵養的心態,謹記“託”字之重,“育”字之艱,要有寧慢一點、寧等一等也絕不貿然上馬的耐心和定力。
托育是一件高度複雜且專業的事情,乳兒班完全不同於託小班,託小班又很不同於託大班,混合班還有混合班的種種特徵,所以發展托育服務,必須注重和引入托育專業團隊力量,建立專業的、分級的、靈活的補助體系,建立專業的、分級的、科學的監測體系,同時加強基於托育服務發展實踐的相關理論、政策、制度的研究,這些都是應該由國家主動引導而着力的地方。
國家補助不只是簡單的投入和產出,更是一種認可和榮譽,是行業的示範和標杆,10億元托育補助投下去,不僅要產出10萬個託位,更要增添國人對於未來托育質量的認識和信心。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17日 0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