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行綜合金融版圖佈局充分 直接融資業務期待提升

由 顓孫佳悦 發佈於 財經

近日,“商業銀行試點設立券商”的消息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證監會新聞發言人日前表示,“目前沒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向市場通報”,而國有大行中的工行、建行均表示“未得到相關消息”。

實際上,無論是否獲得券商牌照,目前國有大行的經營業務已經呈現綜合化,獲得的金融牌照齊全,覆蓋包括保險、基金、金融租賃、信託、資產管理、期貨等多個領域,並各自藉助牌照設立相關子公司。業內觀點認為,未來若將券商牌照收入囊中,也只是其龐大金融版圖的一部分,有助於各個業務的聯動協同發展。

根據記者梳理,工行、建行、中行、農行、交行五家國有大行集結了保險、基金、金融租賃等金融牌照。其中,建行牌照最為齊全,與其他銀行相比還多擁有了期貨牌照,並和交行分別獲得了信託牌照。

但上述五大行中,擁有內地券商牌照的只有中國銀行,該行旗下中銀證券在內地經營證券相關業務。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中銀證券資產總額483.12億元,淨資產127.38億元。從盈利看,中銀證券去年全年實現淨利潤8億元,可謂母行千億級利潤中“九牛一毛”。

整體看,券商牌照意味着經營證券業務包括證券承銷與保薦,還包括經紀、自營、直投、證券投資活動、證券資產管理及融資融券等。目前商業銀行也有投行業務板塊,但業務品種比較單一,僅側重於債券承銷。

單從垂直體量看,目前86傢俱有承銷資質的銀行是債券市場承銷的主力,而這也是由於銀行承銷債券的發行主體來自其對公信貸客户,資源優勢明顯。

與信貸不同,作為直接融資方式的債務融資,在幫助企業融資的同時,還不用過多佔據銀行資本等考核指標。於是近年來,不少銀行着力在投行業務上進行探索,提出向“商行 投行”轉型的口號,以推進業務聯動。

例如,興業銀行債券發行承銷系統於近日正式投產上線,而該行去年全年的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承銷規模為5200億元。在龐大的業務體量下,該行開發的新系統實現了發債業務線上化、全流程辦理,強化了金融科技對“商行 投行”戰略轉型的引領和賦能。

值得注意的是,證監會在日前回應市場傳聞中提到,發展高質量投資銀行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資本市場發展決策部署的需要,也是推進和擴大直接融資的重要手段。

提高全社會直接融資佔比這一定位,契合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多方市場觀點認為,在服務實體經濟的大背景下,若借力券商牌照,銀行在資金與客户資源優勢下,可以打通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提升雙邊的協同能力。

“中國目前的融資格局以銀行體系的間接融資為主,而銀行的客户和業務基礎較雄厚,向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有利於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某銀行系券商分析人士稱,考慮到單獨發展投行機構效果不是很明顯,如果讓銀行類機構參與資本市場相關業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其發展。

“特別是創新類企業,本身很難通過銀行傳統信貸類業務解決融資需求。而風險投資、早期的股權投資則可以介入。”上述投行人士直言。

例如,2016年便啓動的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涉及10家銀行參與,但目前的進展並不如預期。該模式為商業銀行以“股權 債權”對企業進行投資,用投資收益彌補貸款風險損失,但其中“堵點”較多。

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認為,投貸聯動最大的難題是退出問題,對銀行而言,只有補齊了券商牌照,前期投貸聯動、後期上市輔導,在“一條龍服務”之下IPO退出有望,整個業務才能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