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國際:信用評級市場需要“中國好聲音”
信用評級行業將迎來新一輪洗牌。
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日前發佈11條金融改革措施,其中明確提出“推動信用評級行業進一步對內對外開放”。為搶佔商機,繼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普之後,惠譽也於2020年5月以獨資公司形式進入國內市場。與此同時,國家鼓勵境內機構拓展海外市場,則為中國評級機構爭奪國際市場份額、擴大國際話語權提供了機遇。
“在全面開放信用評級市場的新時代,中國信用評級行業競爭格局將重塑,行業內的兼併重組可能會加劇。” 大公國際董事長、總裁呂柏樂説,2019年,央企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戰略重組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有如在中國信用評級行業下了先手棋。目前,大公國際二次創業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果,將努力建設世界一流評級企業,為早日達到評級行業實力與我國經濟地位相匹配的目標作出應有的貢獻。
以人為本成功重啓
“公司以人為本,為每名員工設定終身唯一工號,還把頭號的禮遇給了我。看到企業有了新氣象,新老員工都很受鼓舞,大家越幹越有奔頭!”
6月初,在大公國際戰略重組一週年之際,企業舉行員工工號授予儀式,入職23年的公司副總裁周篤高被授予“101”工號。多年心血付出獲得公司肯定,令周篤高心情十分激動。
據瞭解,大公國際新設工號制度,有着傳承精華、創新發展的用意。公司工號以101為起始號碼,以1-100工號象徵公司過去取得的成績,表達對曾在公司工作過的員工的感謝和感恩,公司將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此外,公司工號設置了從“鐵”至“金”多個級別,激勵員工在工作崗位上不斷進步。
大公國際是中國最早成立的信用評級企業之一,多年來在評級技術和市場方面處於國內前列。這家民企曾培養出大量人才,有着信用評級行業“黃埔軍校”之稱。2018年8月以來,大公國際因違規問題被責令整頓,企業陷入風雨飄搖之中,市場佔有率降至歷史低點,三分之二的員工流失。這個評級行業的“老三家”之一還能不能重新站起來,被外界打上了問號。
評級行業作為智力密集型行業,最重要的資產就是人。不少人曾質疑中國國新買下來的大公國際只是一個殼。事實上,中國國新進入之後,迅速扭轉了局面。大公國際制訂了科學的薪酬制度、人性化的管理政策,由於對人才的重視挽留了不少業務骨幹,給予基層管理人員津貼等措施也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有效穩定了隊伍。
據統計,中國國新進入之後,員工的離職率為7%,遠遠低於行業16%的平均水平。大公國際從業人員結構在實質上得到了優化。截至5月底大公國際共有員工270人,其中高管11人,通過證券評級高級管理人員資質測試的高管6人;具有證券從業資格的員工182人,具有證券執業資格的員工68人,具有3年以上評級業務經驗的員工共有157人,具有中國註冊會計師資格的員工8人。
“每年5月到7月,是評級行業最忙的一段時間,大公國際的分析師們有上千只債券及主體需要進行跟蹤評級。進入今年5月以來,隨着業務量增加,大公國際加班的分析師明顯增多。”大公國際評級總監錢曉玉表示,企業的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加強。戰略重組一年來,大公國際發佈了500多篇報告,報告數量及質量明顯高於歷史水平。
人心齊,泰山移。經過共同努力,自2019年11月復業以來,大公國際業務漸有起色,客户又紛紛回來了。對比去年和今年1-5月整體的項目量,從幾十個猛漲到幾百個,但整體業務向上的動力強勁。
“一般來説,市場下去容易上來難。按照目前的勢頭,今年全年大公國際營業收入可實現2億元,達到歷史上最高峯的80%,這表明了市場對大公的肯定和認可。” 大公國際常務副總裁松敏表示,公司要力爭用三年時間,再回市場前列。
脱胎換骨合規發展
中國國新重組大公國際,被認為是央企合規穩健經營與評級機構專業能力的結合。隨着央企血液的注入,這家老牌的評級機構更加註重行穩致遠,深入整改問題,推進合規發展,發生了脱胎換骨的變化。
回溯到2018年8月份,大公國際因被查出“為多家發行人開展評級服務的同時為發行人提供諮詢服務,收取高額費用,有違獨立原則”等違規問題,被暫停部分評級業務。
有業界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大公跌了“跟頭”,根源在於原來的公司治理、管理不規範,經營上急功近利,損害了評級機構的獨立性、公信力。
經過重組調整,大公國際形成了國有資本控股、社會資本及員工持股的多元化股權結構。具體來看,中國國新持股58%; 北京仕行宏良投資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為大公國際原股東,持股33%;天津國盛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是員工持股平台,持股9%。公司重新選舉了董事會、成立了監事會、任命了新的高級管理人員,形成了責任明確、相互制衡的“三會一層”治理機制。
“沒有合規,一切都是零!”由中國國新財務部轉戰大公國際的呂柏樂,逢會強調嚴守合規底線。
為強化內控管理,大公國際根據國際、國內合規管理法律法規及評級公司特性,健全制度、補上短板。自中國國新接手以來,大公國際一共發佈65項制度, 其中45項是新制定的制度。今年以來,大公國際又修訂了30多項制度。這些制度涉及到合規管理、評級作業管理、人員離職審查等方方面面,而合規是這些制度的核心。
制度的關鍵在執行。大公國際建立了合規總監負責制,合規總監全面負責合規管理工作,列席董事會、總辦會,並參與全部議案的討論,實現對規章制度、重大經濟合同、重大決策事項、項目流程管理“四個百分百”的合規審查。
在評級業務的重要節點,大公國際的合規部門全流程參與。合規部門還加強了利益衝突審查,對股東單位股權比例進行了系統梳理,形成了利益衝突數據庫。目前,合規部門梳理出中國國新投資佔股超過5%的公司將近400家,這份名單直接進入公司的信息化系統,營銷人員如果對接了這些客户,在信息系統下單時系統會自動識別並拒絕。
此外,大公國際還建立了重大合規事項報告機制及合規一票否決制規則。上述措施為評級機構實現獨立依法合規經營提供了保障,得到了包括監管機構在內的廣泛認可。
砥礪奮進爭創一流
在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信用評級作為金融市場重要基礎設施的作用日益凸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提出,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培育具有全球話語權的徵信機構和信用評級機構。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末,我國債券市場託管餘額為106萬億元,市場規模位居全球第二。而信用評級作為債券市場 “看門人”,在我國雖有快速發展,但依然是市場的薄弱一環。
“國新作為手握千億資本的國有資本運營公司, 2019年投資的唯一一家控股企業就是大公國際。”松敏介紹説,中國國新戰略重組之初,就對大公國際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大公國際能夠以二次創業的決心,提高評級質量、加強國際對標,成為監管和投資人放心、國際社會認可的評級機構,並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維護經濟全球化與多邊貿易體制。
大公國際是全行業6家全牌照的評級公司,並且是信用評級自主品牌的代表。大公國際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形成了領先的評級思想和方法論,2016年-2018年,信用評級行業累積違約率分別為0.82%、0.94%和1.77%,大公累積違約率分別為0.50%、0.66%和1.78%;2014年、2015年大公評級的債項無一例發生違約;與其他評級機構相比,2016年、2017年大公違約率均為行業最低。
置身更廣闊的舞台,直面標普、穆迪、惠譽等三大評級機構主導市場的局面,大公國際要成為破局者,就必須以硬實力説話,把持續提高評級技術水平和評級質量作為主攻方向。
“評級的核心是數據,有足夠支撐力的數據才能夠有準確的判斷,所以評級要結合大數據做創新,而傳統評級公司的路會越走越窄。”大公國際評級總監韓晟表示,基於這種戰略判斷,大公國際對IT的投入有比較明確的規定,比如IT人員不能低於公司總人數的10%,建立自己的機房和服務器,這種力度在行業中比較少見。
實際上,科技正在加速行業變革。作為最早提出數字評級的評級機構之一,大公國際有着持續的數據積累,已打造了一庫三平台。庫就是指的數據庫,三平台指的是作業平台、分析平台、客户平台。其中,數據庫和分析平台支撐着整個平台的研究,也是影響評級質量的核心因素。除此之外,大公國際還和外部第三方機構合作,打造了輿情監控系統,通過網絡爬蟲收集企業輿情,這是研究人員無法通過搜索完成的任務。這些輿情信息從一定程度上幫助研究人員及早發現蛛絲馬跡,從而提升評級準確性。
主權信用評級一直是大公國際評級研究重點之一。大公國際以一國經濟長期發展前景(而非意識形態和經濟體制)為標準,於2010年首次對外發布了五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信用等級,成為第一個發佈主權評級報告的非西方評級機構。大公國際主權評級團隊建立並維護了覆蓋全球268個國家和地區的主權信用評級數據庫和信用評級系統,每年跟蹤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的主權信用風險狀況。這為未來繼續拓展國際評級業務打下了基礎。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有必要培育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與我國經濟地位相匹配的評級機構,為維護我國經濟金融安全、重構國際金融體系服務。” 呂柏樂表示,大公國際將在歷史積累的基礎上,建立針對性更強、服務更專業、滿足多樣化市場需求的國際服務體系。(經濟日報記者周雷)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