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文創企業盈利要苦練“內功”

由 務高林 發佈於 財經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文創企業雖已逐漸恢復正常運轉,但不少企業資金鍊暫時陷入困境,存在市場供給受限,消費量難以支持人力和運營成本等問題。如何在這一特殊時期突出重圍,頗為考驗文創企業盈利的“內功”。

  在大眾消費品中,文創類產品有其獨特性。譬如,創意層面過於依賴單獨個體或團隊,容易造成產量不高、整體狀態不穩定、缺乏標準化制約等劣勢;在經營層面,風險挑戰也不小。不少創始人本身具備很強的創意能力,思考判斷問題時更像藝術家而非企業家,故而創辦公司時短板漸顯,不太懂得如何招聘到合格員工、如何設計現代化標準組織流程、如何銷售創意類產品等。一言蔽之,如果只懂研發,不諳管理,難以找到既符合自身特點又滿足特定消費者習慣的盈利模式,自然敗多勝少,易折戟沉沙。若要成功實現文創企業盈利,須從立足點、附加值、外延性三方面綜合權衡,理性施策。

  立足點為平台。選擇或建立對路的平台,是文創產品得以發展壯大的先決條件。做好平台門檻很高,須強大競爭優勢外加資本助力。很顯然,有了足夠競爭優勢,資本自然就來了。而要提升平台競爭力,在原創內容基礎上,企業須與平台建立互惠互利合作模式,並形成極具辨識度的產品價值觀,為特定消費者提供可辨識“窗口”。畢竟,人們選擇某平台並在此消費,緣於對其傳遞的價值理念深度認同,形成共振同頻效應。唯有樹立起類似良性互動關係,才可實現雙贏。

  附加值為衍生品。一款文創產品能否“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發展本行業的同時,也給其他行業帶來足夠關注度和影響力,是其擁有持久生命力的關鍵所在。衍生的核心是產品多元化開發。對於文創企業而言,僅研發單一產品會形成瓶頸,限制用户羣拓展,而從單一內容向多元生態拓展,則有助於打通產業鏈各環節,分享產業鏈成果收益,也可以大大增強企業競爭能力、抗風險能力和資源運用效率。不少影視企業出品的影視劇獲得高票房高收視率高點擊率之後,趁熱打鐵,及時開發出線下實體商品和服務,就是文創附加值得到有力延伸的體現。

  外延性為跨界融合。文創企業和傳統產業有效實現跨界融合,是促動未來文創消費升級關鍵之所在。一來,跨界可提高傳統產業附加值和競爭力,通過對文化衍生品和運作方式選擇性引入,使該產業具有濃郁的文化性特徵,並藉此實現自身產品和品牌變革;二來,跨界也可為全新商業模式提供明確清晰的切入點,提升潛在盈利空間。新型書店、網紅電商等均屬此類。

  在未來謀篇佈局中,只要文創企業以生產高質量產品為根本着力點,層層發力,打好平台、衍生品和跨界融合的“組合拳”,精心澆好創意這個“根”,就一定能戰勝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響,不斷促進企業價值最大化,激發效益最優化,實現文創產品供銷一體的良性循環。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