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消費信任《經濟戰疫·雲起》聚焦“一杯奶”背後的責任與努力
疫情之後,人們的健康意識大幅提升,乳業迎來了走強的新機遇。然而,中國消費者自2008年的食品安全事件之後,對國產乳製品的信任尚未恢復,“中國奶”真的可以守護中國人嗎?
央視網大型“雲錄製”財經特別報道系列節目《經濟戰疫·雲起》精準捕捉民生焦點,回應大眾關切。6月8日上線的節目通過雲連線蒙牛集團總裁盧敏放先生,以及中央廣播電視總枱財經評論員王冠,共同聚焦中國乳業在“一杯奶”背後的責任與努力。
“我覺得,過去的十年是中國乳業的復興之路,未來的十年是中國乳業的振興之路”,節目中,盧敏放很有信心地給今天中國乳製品的質量打出了100分的滿分。整期節目在分享中國乳業品質升級和規模增長的同時,也毫不迴避“信任困局”,這種開誠佈公、直面輿論的態度,獲得了觀眾的紛紛好評,也讓節目在某種程度上發揮了搭建溝通橋樑的行業價值。
給中國乳業品質打100分,蒙牛給出三個理由
這些年,各大乳企經常提到的一個觀點是:中國不缺好奶,缺的是信任。
2008年的食品安全事件,讓國產奶貼上了“不可靠”的標籤,12年來,雖説形勢在復甦,但質疑並沒有完全消散。就像王冠在央視網《經濟戰疫·雲起》中一針見血指出的:“在一杯奶的問題上,老百姓是不會試錯的,誰會拿自己的孩子去做品牌檢驗?”
“今天跟十幾年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定要打分數的話,我不敢講那個時候是多少分,但是我相信現在一定是100分”,蒙牛集團總裁盧敏放亮出的分數,和絕大多數中國消費者的心理分值顯然存有偏差,那麼這份底氣何來?
盧敏放從三個角度,介紹了當下中國乳業所能給到消費者的安全感:第一,中國現在整個奶源的品質有了保障,至少從蒙牛的規模化養殖牧場來説,原奶在關鍵指標上全面達到了歐盟水平;第二,中國乳業加工供應鏈的水平也在走向世界領先,今天如果要買全球最先進的乳製品加工設備,一定是到中國來看;第三,從質量控制來看,以蒙牛為例,全世界60家工廠的檢驗設備全部“雲化”聯網,所有檢測數據跟檢驗過程都可以進行中央監控。
盧敏放毫不諱言:“從我們消費者的認知來説,並不是這樣,大家可能還是覺得中國的奶源不好,品質不如國外。我們今天做智能工廠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希望縮短跟消費者之間的距離,讓消費者知道一杯好奶是怎麼製造出來的。”
像蒙牛這樣的龍頭企業,固然可以憑實力自證品質,但這並不足以完全消除消費者對“中國奶”的負面印象。王冠代表消費者發聲:“對於整個中國的乳製品行業,我們心裏還是要打一個問號,為什麼這麼説?截止到2019年,規模以上的中國乳製品企業大概有超過580家,但並不是每一家乳製品企業都能做到像蒙牛這樣全程無死角可追溯。”
央視網《經濟戰疫·雲起》建議龍頭企業要肩負更大的責任,讓中國人從源頭上把奶瓶握到自己手裏,真正喝上“放心奶”。
你以為喝到的是一杯奶,其實是170兆的數據
乳業橫跨一二三產業,產業鏈條長、環節多。效率的提升,就是從數字化轉型開始的。前段時間有一種流行的説法:“一杯奶喝下去,你以為喝的是一杯奶,其實是170兆的數據”。如此海量的數據背後,凝聚了怎樣的信息?
盧敏放解釋道:“這170兆數據,包括了所有牧場的數據、生產的數據、物流的數據,比如檢測的指標、產奶的時間、物流的手段、運輸的温度,以及在哪些地方花了多長時間最終送到消費者的手中。我們一年大概要賣200億到300億包的產品,每一包產品都有170兆的數據。把整個數據如何進行雲化,如何更透明、可追溯地交給我們的消費者,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我們現在也在建設過程當中。”
以數字化奶牛全生命週期管理為例,在蒙牛的智慧牧場,每頭牛都會戴一個智能脖環,智能脖環會顯示牛喝多少水、吃多少飼料,產多少奶,產出來的奶蛋白質多少、脂肪是多少、菌落是多少……並能實現數據集成、統一平台、統一分析,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
中國乳業不僅在前端生產朝着數字化一路進擊,銷售渠道上也在展開線上、線下的大融合,尤其是疫情期間,在線消費活力被大大激發,這也促成了企業更多的思考和行動。
盧敏放表示:“現在我們越來越多看到的是電商倉貨一體化,電商的倉跟線下的倉融為一體,數據打通、信息流打通、物流打通、資金流打通,在各種場景下,提供給消費者一個全程冷鏈無間隙的極致服務。這樣多場景、高品質的服務,靠蒙牛一家是不可能實現的,一定是我們跟合作伙伴一起共建的。”
從“喝牛奶”到“吃牛奶”,乳製品消費進入新時代
放眼全球,中國的乳製品行業發展如何?
央視網《經濟戰疫·雲起》分享了三個關鍵信息:第一,我國全乳製品的自給率超過50%;第二,我國奶牛飼料當中,進口苜蓿草的佔比不高,約在10%-15%之間,中美貿易衝突以後,我國苜蓿草工藝也出現了多元化,隨着大力推進“種養加一體化”,草種種植的豐富程度也在增加,因此飼料供應端不會輕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第三,我國人均乳製品消費量約為4兩,世界平均水平約為1斤2兩,未來提升空間較大。
在很多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裏,牛奶是營養品,但並非是必需品。隨着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進步,牛奶越來越多地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細分出五花八門的種類,幾乎覆蓋男女老少各個年齡、以及從早到晚各個時段。
談及中國乳製品的發展趨勢,王冠以個人感受為例,“在我小的時候,牛奶的供應是憑票的,現在我經常是在拿牛奶當水喝。打造一個新時代乳製品消費的文化氛圍和時尚引領,企業是有很多功夫可以下的。”
今天,牛奶不僅可以喝,還可以拿來吃,例如奶酪、蛋白產品等全乳製品的銷量也在不斷增長。吃牛奶的過程,就是把奶製品消費融入新生活方式的過程。因此,盧敏放很有信心,“我一直講説,未來我們十年的黃金髮展當中,這是很大的一個變化。大眾的飲食習慣、消費習慣將會追求更健康、更新鮮、更營養,我們也會有更多種類的乳製品呈現給我們的消費者。”
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中國的乳製品行業,“大”再合適不過了——12年前,它跌過“大跟頭”;如今,它和所有行業一樣,面臨“大沖擊”,進行“大升級”;再往後看,它又擁有廣闊的“大市場”和無限的“大潛力”。
在中國文化中,12年是一個輪迴。中國乳業在完成了痛定思痛的“行業補跑”後,我們也有理由期待它必將重拾信任,迎來真正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