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每日電訊報》文章,原題:英國承受不起背棄中國的代價 副題:我們與中國的共生互惠關係之深,遠超聒噪的批評者所願意承認的 當前,英國在對華關係問題上正進行某種認真反思。疫情危機以來,許多人呼籲我們在與第二大經濟體打交道方面“動真格的”。指責別人或許讓自己感覺良好,但這不是嚴肅和深思熟慮的戰略。就對華關係而言,“動真格的”意味着要認識到英中有着重要經濟關係,我們承受不起讓兩國關係陷入危機。這還意味着認識到這種關係會帶來影響力,並提供平台讓我們追求更廣泛的目標。
中國在英國經濟中發揮着核心作用,是英國商品的第三大出口市場。去年英國對華出口的商品價值258億英鎊,佔到我們總出口逾7%,是我們2012年對華出口的兩倍多。隨着英國服務業企業突飛猛進,這方面的對華順差不斷擴大。隨着中國進一步開放,英國的銀行、學校和醫療機構的機遇也將進一步增加。數以萬計的中國人在英國留學,為我們的大學提供了重要收入,而來自中國的遊客疫情前就已迅速增長。
由於出口成功,我們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正縮小。英國企業因中國需求而蓬勃發展。受疫情影響,今年貿易增長會放緩。然而,中國經濟已開始復甦,隨着中產變得更加富裕,中國的長期增長潛力巨大。自2000年以來,英國已獲得數百億英鎊的中國投資——是歐洲第二大投資接受國德國的兩倍多。
危言聳聽者稱中國偷走英國的專業知識。但其實,更多時候中國投資是幫助創造或保住英國的就業機會。典型例子就是中國敬業集團收購英國鋼鐵公司,幫助挽救3000餘個崗位。希望投資於基礎設施更新的英政府,拒絕不起中國的專業技術。誠然,英國要吸取供應鏈安全的教訓。但若僅僅因為全球化未能將中國這個古老國家變成(西方式)自由民主之國,就與其脱離關係,那將是愚蠢的。
很多分析忽略了中國崛起給英國帶來的好處。中國不僅為我們消費者提供更便宜的商品,為我們公司提供廣闊新市場,還為我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贏得13億人心帶來機會。若我們現在背離中國,競爭者會欣然填補,將就業和軟實力的收益收入囊中。疫情危機過後,中國對地球的未來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現在轉身離場,背棄中國,或許帶來一時之快,但這絕非治國之道。(作者詹姆斯·薩松,喬恆譯)
最近,中國為恢復和穩定經濟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備受關注。中國沒有讓世界失望。近來,中國經濟的一系列數據為低迷的世界經濟帶來了希望。專家驚喜地指出,中國經濟目前正處於“V形復甦的初期階段”。全球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看好中國經濟。投資者紛紛表示,願意加大在中國市場的投資力度。而世界各國正期盼着與中國加強合作。
“有望實現經濟增長”
近來,一系列數據讓世界對中國穩定經濟之路更加充滿信心。
路透社5月27日報道稱,後疫情時期中國經濟走上穩定發展之路,在最新公佈的工業數據中得到進一步驗證,隨着復工復產推進,4月工業企業利潤降幅自上月的逾30%大幅收窄至個位數,考慮到商品價格有望走穩、生產秩序繼續恢復,未來工業企業利潤有望進一步回升。報道稱,受助於相關扶持政策,汽車、專用設備等行業利潤明顯好轉。
《日本經濟新聞》6月1日報道則注意到,之前因新冠肺炎疫情而下滑的中國新車銷售正在逐步恢復。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新車批發銷量增長4.4%,達到207萬輛,時隔22個月高於上年同期。更換新車的補貼等政策推動了民眾購車。此外,還存在此前降低的需求在4月反彈的情況。
在接受美國《財富》雜誌的採訪時,美國銘基亞洲公司的投資分析師安迪·羅思曼説,中國經濟目前正處於“V形復甦的初期階段”。“中國消費者又回來了,相當廣泛的消費復甦正在發生。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好的消費故事。像住房和汽車這樣的大件商品銷售反彈表明,中國有很大一部分人不僅有足夠的錢,而且對未來有足夠的信心,因此才會購買這樣的商品。”
有信心的不僅是中國的消費者。據路透社報道,德國大眾汽車公司5月29日表示將增加對華投資,向中國兩家不同的電動汽車公司投資21億歐元。大眾公司將投資10億歐元購買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淮汽車)的國有母公司50%的股權,並將它與江淮汽車合資的電動車企業的股權從50%增加到75%。在另一筆交易中,大眾公司將支付11億歐元收購電動車電池製造商國軒高科股份有限公司26.5%的股權,成為最大股東。報道稱,儘管疫情重創了大眾汽車的銷售,大眾公司仍然渴望鞏固其作為中國最大外國汽車製造商的地位。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稍早前也分析報道稱,所有跡象都表明,全球更多資金正湧入中國市場。比如,在中國的債券市場,在中國國債被納入摩根大通等更多國際指數後,高盛分析預期此舉將吸引約1.2萬億美元資金在未來5年流入到達13萬億美元的人民幣債市中。而這僅僅是全球大量資金將流入中國市場的跡象之一。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網站5月31日報道,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在全球經濟衰退的情況下,中國看來將成為少數幾個在經濟上能實現增長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