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基建+智慧金融,專家怎麼看?

由 童豔紅 發佈於 財經

  何為新型基礎設施?按照國家發改委的相關説法,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專家認為,在新基建的支持下,各行各業將能夠有效獲得關鍵的數字化框架、資源和技術,並在此基礎上便利開展各種數字化應用創新。作為智慧城市、數字經濟的重要引擎的智慧金融,也將受益於新基建的發展。同時,智慧金融的發展需求也會進一步推動新基建的建設。

  盼新基建發揮長期效能

  學者專家們對新基建有何理解?“以改革創新的方式推動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的背後,藴含着我國經濟向新發展理念轉變的深刻內涵。”在由金融科技50人青年論壇與騰訊金融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新基建與智慧金融”研討會上,中國銀行業協會研究部主任李健表示,新基建既是應對短期疫情影響、為穩增長而尋找的對沖政策增長點,更是中國經濟中長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

  “新基建本質上是信息化的基礎設施,也是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建立一個有效的、政府引導的良好市場機制以及發揮行業主觀能動性,是新基建發揮最大效能的前提。”中國金融學會金融科技專委會秘書長、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原巡視員楊竑説。

  “基礎設施建設並不直接提供產品價值,而應作為擴大市場範圍的手段,作為推動經濟長期增長的動力。而且基礎設施建設並不是硬件的直接疊加,而是需要包括制度和人力在內的軟件的保障。”中國科學院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呂本富認為,基礎建設週期時間較長,較低的資本成本有助於保證基礎設施建設的收益性。

  騰訊研究院資深專家、首席經濟學顧問吳緒亮認為,新基建的“新”,不能只看其短期內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動經濟增長,而是要看到新基建契合的是新一輪技術和產業變革浪潮這個“新”機遇,對於經濟中長期高質量發展方面的貢獻度正處在快速爬升階段,戰略價值與傳統基建不可同日而語。

  智慧金融受益於新基建

  對於新基建與智慧金融的關係,專家認為,金融新基建將從連接能力、信用體系構建、金融智能化等方面進一步釋放數字科技對金融業務的賦能價值。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麗平看來,智慧金融通過科技賦能,使金融更加智慧,以便金融服務提供商的服務更精準,而金融服務需求方獲得服務更容易, 雙方之間的成本收益更加平衡,從而使得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更低。

  張麗平認為,支持智慧金融的基礎設施範疇應更加廣義。除了硬件基礎設施,如數據獲取、信息傳遞、數據存儲及運算能力等方面更精準強大,還需進行制度基礎設施和人力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信用體系制度、數據使用與隱私保護、創新創業的文化傳統和氛圍等,都需要有資金、市場等的支持。

  針對當前的智慧金融,呂本富提出,如何將金融行業升級為智慧金融將受到重點關注,智慧金融應具備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應用、可編程以及可滴灌三個重要特點。未來可以在提供對公服務、對C類服務和支付服務三個領域進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楊竑提出,智慧金融應該“以網絡為基礎、數據為核心、人工智能為引導”,同時,在智慧金融發展的過程中,,應鼓勵社會多方參與者發揮各自的作用,守住各自的優勢,協同推動智慧金融服務的發展。

  抓住金融新基建的機遇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楊濤認為,金融新基建是保障金融體系健康運行的“壓艙石” 、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催化劑” 、提高金融服務質量的“助推器” 、確保國家金融安全的“隔離牆” 。

  楊濤表示,金融新基建還面臨着自主可控和開放共贏、政府主導與市場治理、行政與市場壟斷與市場競爭、多頭建設與統籌安排四對矛盾。在數字化時代,金融新基建應重點關注貨幣體系、支付清算體系、金融標準化、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等方面。

  北京市網絡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車寧認為,智慧城市將是智慧金融的突破口。在智慧城市建設等過程中,應強調軟件建設,形成和智慧城市相應的場景,推動政務等方面的數據共享,創新機制體制。同時,可以有效利用社會服務機構,作為中立的數據託管機構,以使用為導向,推動要素落地。

  對於銀行如何抓住窗口機遇,通過智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李健提出三點建議。

  其一,商業銀行要積極對接新基建融資需求,加大重點領域信貸支持力度;

  其二,商業銀行自身也要利用數字化轉型的機遇,加大金融基礎設施的投資,推動新基建發展;

  其三,商業銀行應注重改革創新,以智慧金融的形式補齊過去銀行服務實體經濟若干個短板,推動發展智慧型供應鏈金融和智慧型科技金融,從供給和需求兩側同時尋找突破口,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記者:胡萍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