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證券兩年四任首席風險官 屢次被罰涉經紀與自營業務

頻繁吃到罰單,經紀和自營業務成為重災區。如何在業績與風險防範間平衡,是銀河證券新任首席風險官面對的難題

銀河證券兩年四任首席風險官 屢次被罰涉經紀與自營業務
《投資者網》蔡俊

歷時兩年,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銀河證券”,601881.SH)終於迎來專職的首席風險官。

8月15日,銀河證券發佈公告,宣佈聘任吳建輝為首席風險官。之前代行該崗位職責10個月之久的總裁陳亮不再兼任。

自2018年前任首席風險官辭職,兩年來,該崗位都是由總裁兼任。期間,銀河證券接連收到監管機構罰單,次數遠超2017年之前。

風控與創新如何平衡,在證券業意義重大。創新步子太大,風控就容易跟不上,反之亦然。銀河證券的經紀、資管等業務成為罰單重災區,如何改進其風控體系,是公司高層要面對的問題。

兩年4任首席風險官

兩年時間,銀河證券的首席風險官職位四次易主。

2018年7月,銀河證券前首席風險官李樹華提出辭呈,之後,由時任總裁顧偉國代行職務。次年,顧偉國到齡退休,前申萬宏源證券總經理陳亮空降接任,亦兼任首席風險官。

銀河證券、申萬宏源證券,都是中投公司旗下的券商。履歷顯示,新任的吳建輝也出自該體系。2010年7月,當時任職中投公司的吳建輝就兼任銀河證券人力資源部總經理,之後正式入職公司,先後擔任董事會秘書、首席人力官,並協助管理過經紀管理總部、研究所、機構客户部、投資顧問部等。兜兜轉轉一圈,銀河證券還是選擇內部遴選。

2013年,銀河證券成為第三家港股上市的國內券商,2017年又掛牌上交所,了卻“A+H”夙願。不過,A股IPO期間,關於銀河證券沒落的聲音一直不斷。經紀業務大規模裁人,投行業務從第一梯隊被擠出前十,最終促成內部啓動改革。

前首席風險官李樹華在職期間,整合了風控、合規、財務等中後台資源。在當時創新高於風險的行業環境下,銀河證券也選擇創新優先,推進各條業務線跨越發展。

不過,跨越發展意味着風險管控或不能及時跟上。2017年開始,銀河證券進入風險爆發的高峯。2017—2018年,監管機構向其開出6個罰單。在此之前,銀河證券曾於2014年、2016年保持0處罰記錄。

李樹華離職後,兼任首席風險官的兩任總裁也沒改變局面。2019年至今,監管機構通報了銀河證券發生5起違規行為。去年券商分類評級,銀河證券的級別更從AA掉至A。

接二連三的罰單,讓意圖革新重回第一梯隊的銀河證券,迷失方向。如今吳建輝履新,更像是循規蹈矩,而非下定決心衝刺券業前排。

對此,《投資者網》就相關問題,試圖致電銀河證券求證,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王牌經紀業務頻吃罰單

經紀業務,一直是銀河證券的王牌。2019年,出身經紀業務的陳亮出任銀河證券總裁。從最熟悉的條線入手,陳亮要將銀河證券打造成一輛全能戰車。

這輛戰車,動能是“雙輪驅動”。一個輪子是大投行,即重新梳理投行部門;另一個就是經紀業務的升級版,財富管理。

曾經的經紀業務總部,如今變更為財富管理總部。新總部整合經紀與資產管理部門,重組後變為產品、客户、交易等中心。在此基礎上,按客户、投顧的數據進行分類,實現差別化服務。

截至去年底,銀河證券共有493家營業部,2019年實現經紀業務手續費淨收入45.51億元,同比增長31.38%。

不過,車未行遠,卻屢屢吃到罰單。衝在該業務第一線的營業部,成了不穩定因素。

翻開處罰記錄,2019年至今,廣東和新疆證監局通報了銀河證券當地營業部的違規行為,累計共4起。行為包括員工私自代銷金融產品、無證上崗提供投資顧問服務、替客户辦理證券認購等。

在風控部門沒有大改革的前提下,銀河證券只有通過補充資本金,築起一道牆。

今年以來,銀河證券發行過4期非公開債券、8期短期融資券,累計規模分別為200億元、290億元,總計490億元。根據計劃,銀河證券還有100億元非公開債券尚未發行。

如此大規模的補充資本,在銀河證券去年的報告裏就初現端倪。報告指出,公司通過籌措短期資金提高流動性覆蓋率,提升了淨穩定資金率,確保公司業務發展與抗風險能力的動態平衡。

自營業務收入大幅波動

不只經紀業務,銀河證券的自營業務也成了處罰高發區。

今年4月24日,北京證監局向銀河證券開出罰單,要求其限期整改相關業務,完善內部控制,加強風控指標監控,有發現應及時報告。

在危險邊緣試探,導致銀河證券自營業務的“傷疤”被揭開。

事件起源於去年底的例行檢查。監管機構發現,銀河證券的自營業務在去年11月、12月投資時,持有一種非權益類證券的規模,佔比總規模比例達16.94%、21%,並未報備且超過監管標準。

根據相關法規,相關投資佔比15%就得向當地證監局報告,比例超過20%就是越過監管紅線。若不是例行檢查,銀河證券這起違規行為,可能還在隱秘角落。

2018年,銀河證券自營業務收入6300萬元,同比下跌83.65%。如此大的跌幅,年報説明是因為權益類投資出現虧損,並進一步指出,虧損在於參與的定增。

一年之後,銀河證券的自營業務收入飆漲。根據年報,2019年自營收入實現40.96億元,同比增加64倍。

銀河證券如何實現自營業務收入大逆轉,報告裏未明確説明。是否通過大量買入非權益類證券,甚至不惜付出被處罰的代價才實現了業績翻盤?對此,《投資者網》試圖向銀河證券求證,但並未取得聯繫。

所謂非權益類證券,包括期貨、期權、互換合約等金融衍生品。這種投資工具可謂一把雙刃劍,2013年光大證券烏龍指,就是由於自營團隊操盤金融衍生品時發生失誤。

查閲銀河證券2019年報,也能找到蛛絲馬跡:表述自營業務時,年報中指出操盤以主動研究和量化研究為基石,利用股指期貨套保操作。

而自營業務的人員數量上,更能窺見一斑。截至2019年底,銀河證券自營交易的人數達113人,2018年同期62人,幾乎增加一倍。搜索招聘網站信息,仍能發現銀河證券在招募金融工程,即金融衍生品投資的人才。

《投資者網》就公司持有哪些非權益類證券向銀河證券求證,截至發稿時,對方未予置評。(思維財經出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97 字。

轉載請註明: 銀河證券兩年四任首席風險官 屢次被罰涉經紀與自營業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