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世行專家:亞太經濟明年恢復可期

由 顓孫佳悦 發佈於 財經

導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對全球經濟、社會產生了巨大沖擊。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經濟增速創下半個多世紀以來最低記錄。地區各國採取一系列財政和貨幣政策,加大流動性支持,刺激經濟恢復。該地區的經濟復甦存在多重風險,尤其是外部脆弱性較為突出。但隨着疫情的逐漸消退、全球貿易恢復以及資本流動正常化,地區經濟有望在2021年重回正軌。

2020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帶來了十分嚴重的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世界銀行6月發佈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預計,該地區2020年經濟增長將下降至0.5%,是1967年以來的最低增速。這一預測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間各國採取封控措施、融資條件收緊、出口大幅減少給經濟帶來嚴重影響。

為防止更為嚴重的經濟減速情況發生,各國必須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儘管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但隨着疫情逐漸消退、全球進口需求恢復,以及地區資本流入正常化,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經濟增速明年預計將回升。

前景展望

為應對急速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政府採取了極為嚴格的防控措施,導致今年2月份部分行業和地區的經濟活動幾乎完全停止。據估計,一季度產出同比減少34%,是自1976年以來首次出現萎縮。3月初,隨着國內封控措施逐漸放鬆,經濟活動開始恢復。截至4月,工業生產已經恢復增長,汽車銷售量出現了自2018年6月以來的首次增長。

圖片來源:新華社

除中國外,亞太地區其他國家的經濟狀況在3月份出現惡化,直至年中仍處於壓力之下。這反映了各國封控措施與來自世界其他地區負面溢出效應的影響。在此情況下,該地區的主要經濟體皆採取了大規模宏觀經濟政策支持,以減輕疫情對經濟的影響。

在中國,央行提供了充足的流動性支持,降準降息,以扶持企業,防止市場拋售。主要財政政策措施包括緊急醫療支出、税收減免、面向弱勢家庭的直接轉移支付,以及通過遞延納税、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方式促進投資。這些措施的規模總計約相當於中國GDP的5.4%。

在其他國家,也實行了一系列類似措施,包括下調政策利率,提供流動性支持與信貸措施,啓動各種資產購買計劃等。比如:馬來西亞和泰國都實施了經濟支持計劃,規模分別相當於其GDP的17%和13%;印尼和菲律賓宣佈實施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規模分別相當於其GDP的3%和5%左右。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世界銀行預計,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經濟增長將在今年下半年逐步恢復,2021年經濟增速將回升至6.6%,到2021年下半年,有望恢復到疫情前的增長趨勢。

中國2020年經濟增速預計將放慢至1%,較世行1月份預測值低4.9個百分點,是1976年以來的最低增速。中國經濟增速雖深受疫情影響,不過其反彈勢頭很可能超過其趨勢增速,預計將在2021年達到6.9%。

除中國外,預計該地區經濟將萎縮1.2%——這是自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但隨着疫情的逐漸消退,2021年地區經濟增速有望回升至5.4%。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存在風險

亞太地區在過去10年之所以生產力得到提升,主要原因在於吸引投資和發展供應鏈,而疫情很可能會削減該地區的投資,削弱供應鏈,從而降低其潛在經濟增長。近年來,該地區人口結構趨勢惡化,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下跌,經濟增速本已出現長期下降趨勢,新冠疫情造成的廣泛負面影響無疑是“雪上加霜”。

不可否認,目前仍然存在多重風險,其中主要風險有三:一是疫情持續時間超過預期;二是全球金融壓力升高的持續時間延長,從而造成資本進一步外流;三是貿易緊張局勢再度升級導致全球貿易緊縮程度與持續時間比預期要更糟糕。一旦這些下行風險成為現實,該地區2020年經濟增長則有可能收縮1.9%,而2021年增速仍將低於趨勢。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與過去相比,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經濟體顯然更有條件應對此次危機。它們經濟增長記錄良好,匯率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具備更加穩健的貨幣政策和更加審慎的財政政策框架。相較於其他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該地區借貸成本上升總體沒有那麼明顯。

但該地區一些國家的外部脆弱性很可能放大外部衝擊帶來的影響。這些影響包括債務增加(如中國、老撾、馬來西亞、蒙古和越南)、鉅額財政赤字(如老撾、越南)、嚴重依賴不穩定的資本流動(如柬埔寨、印尼),以及外國持有的大量國內債權(如印尼、馬來西亞、泰國)。這些國家要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解決當前面臨的債務問題,避免過度舉債。

當然,儘管面臨新的挑戰,形勢也並非一片黯淡。從樂觀角度考慮,全球貿易關係仍有可能逐步正常化,且該地區主要經濟體所實施的疫情防控措施和經濟政策支持措施的效果可能超過預期,從而引導地區經濟增長持續恢復。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