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國內快遞業忙着搶灘東南亞!物流基建佈局迎來“卡位戰”

由 亓官天亦 發佈於 財經


全球智慧供應鏈服務提供商百世集團2日宣佈,其在馬來西亞、柬埔寨和新加坡的快遞業務正式投入運營。繼去年在泰國和越南起網後,百世已在東南亞五國完成本土化網絡佈局。業界認為,電商潛力巨大但快遞物流基建落後的東南亞市場富含商機,已成為國內快遞企業必爭之地。憑藉國內市場成熟經驗,快遞物流“中國模式”將加速輻射東南亞,但羣雄逐鹿間圍繞物流基建佈局也將打響節點資源“卡位戰”。

東南亞成快遞業“出海”必爭之地

國內快遞行業持續白熱化競爭的焦灼戰火,正加速延燒至東南亞市場。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近日發佈的《中國快遞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19-2020年)》顯示,東南亞已成為我國快遞物流企業“出海”最熱門地區,當前呈現出“佈局加密”態勢。其中,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和緬甸是最受國內快遞企業青睞的重點市場。

去年以來,順豐在緬甸投資物流企業KOSPA,在印尼成立合資公司佈局電商及快遞業務,通過“輕重結合”模式開拓海外市場。圓通國際開通越南國際快遞包裹業務,在越南河內及胡志明市均有設點。中通加緊佈局緬甸快遞市場,已建成木姐轉運中心、曼德勒轉運中心、仰光轉運中心,不斷完善運輸主幹線及各地網點運輸分支線。

區別於同業,百世更注重在東南亞鋪設本土快遞網絡,讓更多東南亞消費者體驗到快遞服務的“中國速度”。繼去年啓動泰國、越南快遞業務後,百世集團2日宣佈在馬來西亞、柬埔寨和新加坡的快遞網絡正式投運,計劃三年內在三國建立共計12個轉運中心及約400個快遞站點。其中,在吉隆坡和金邊建設旗艦轉運中心,將配備高速自動分揀線和稱重掃描一體機等最新自動化設備。不到2年時間,百世的快遞網絡已覆蓋中南半島70%以上地域,服務人羣達2.15億。

“百世集團積極落實國家郵政局'快遞出海’工程,希望將自己的技術與服務輸出到更多國家的同時,推動中國快遞走向國際化。”百世集團董事長兼CEO周韶寧表示,接下來還計劃啓動印尼、菲律賓等國家的快遞和供應鏈業務,持續將中國綜合物流和供應鏈解決方案輻射東南亞市場。

吸引中國快遞業羣雄逐鹿的東南亞市場,近年來正進入電商高速發展期。據谷歌、淡馬錫和貝恩聯合發佈的報告顯示,東南亞有3.6億互聯網用户,其中90%在移動端。2019年東南亞電商市場GMV達到380億美元,預計2025年將增長至1500億美元。

業界認為,中國在電子商務、快遞物流等方面的業務實踐,普遍領先東南亞國家5至8年時間。國內快遞企業擁有多年積累的成功運營經驗,只有率先把各自的模式複製到東南亞國家,加速建成本地化快遞網絡,才能搶先在東南亞市場建立領先優勢。

物流基建關鍵節點卡位成焦點

快遞物流既是現代服務業,也是關鍵的基礎設施。在業界看來,東南亞人口眾多且人口結構年輕,移動互聯網滲透程度高,電商發展潛力巨大,但當地落後的物流系統及低效的快遞服務制約了市場發展。因此,發力物流基建、構建本地快遞網絡,成為多數國內快遞企業登陸東南亞後的首要任務。

以泰國為例,該國本土快遞業效率低下,快遞員普遍不上門攬件、週末需休息停工,有發貨需求的商家在快遞店前大排長龍等待寄件的情形時常上演。隨着來自中國的企業先後入局,當地的快遞生態開始發生巨大變化。

據悉,百世在泰國率先採用“自建快遞分撥+末端網絡加盟”方式,廣泛吸納當地個體創業者,迅速延伸物流網絡觸角。截至3月底,百世在泰國設立8個分撥中心和379個末端站點,擁有2000多名快遞員,快件日處理能力可達30萬單,並且採用上門取件和派件服務,大曼谷等核心地區快遞已實現“次日達”。

另一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影響下,人員跨國流動持續受限,也讓高度依賴旅遊業的東南亞多國備受打擊,挖掘內需潛力以及發展電子商務,成為這些國家對抗經濟下行風險的必然選擇,而這都以完善快遞基礎設施、打通物流節點為前提。

因此,向東南亞市場輸出快遞物流“中國方案”,並以快遞物流業為牽引,為當地電商、O2O、移動支付等新興業態興起廣泛營造有利條件,也將為互聯網發展“中國經驗”在東南亞市場複製推廣拓展出更開闊的路徑和機遇。

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分析認為,伴隨着海外競爭格局日益成型,國內快遞業“出海”將演化出新趨勢。一方面,東南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寄遞物流基礎通道建設,尤其是關鍵物流節點的資源卡位,將持續成為業界焦點。同時,伴隨中國製造全球擴張,部分快遞物流企業將配合製造品牌在東南亞等新興市場佈局供應鏈及物流服務網絡,幫助上游企業奠定全球中後台服務保障能力。

“中國快遞業'走出去’,最大的挑戰是人才和文化。純粹把國內的經驗照搬到海外是行不通的。”周韶寧建議,快遞物流企業“出海”首要做好本地化的課題。一方面要打造本地化團隊,深度理解當地風土人情及市場特性,包括物流系統等技術層面也要進行本地化改造。同時,在海外進行品牌建設、市場推廣中,尤其要重視文化融合與溝通,抓住本地消費者的痛點與偏好,才能收穫當地市場的認可與信任。(記者呂昂)

微信編輯:山曉倩

監製:蔣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