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46家A股公司易主國資 魯浙兩地頻頻出手
證券時報記者 孫憲超 陳靜
今年上半年,國資入主上市公司案例頻頻,不少民營企業被納入國資麾下。數據顯示,上半年逾百家公司宣佈易主,其中超四成公司獲國資接盤。
在業內人士看來,一方面,上市公司頻頻易主國資背後與自身面臨經營困難、資金鍊等因素相關;另一方面,地方國資頻頻出手,與一些地方政府的主導因素有着重要關係。
國資入主上市公司成效如何?對外經貿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蘇培科表示,地方國資入主上市公司,並不意味着上市公司就一定能夠走出困境。儘管接盤國資憑藉資金和資源優勢,取得了上市公司的控制權,但是最終能否經營好還有待觀察。
多家A股公司易主國資
近來,國資入主上市公司的案例越來越多,僅6月份就有16家公司宣佈獲國資接盤,而此前1月到5月,這一數值分別為5家、3家、6家、11家、5家。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有112家A股上市公司宣佈實控人擬變更,較去年同期明顯增多;其中,46家將易主為國資,佔比超四成。
這其中,西藏礦業、*ST敦種、易見股份、贏合科技與復旦復華此前就具有國資背景,另外其他41家公司為民營企業或公眾企業。
“年初以來類似案例增多與特殊的全球宏觀經濟環境有關,受疫情超預期衝擊,全球經濟陷入深度衰退、貿易需求萎縮,部分上市公司,尤其前幾年過度擴張民營企業,經營陷入困境,財務負擔加重,面臨債務危機與現金流壓力等。”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分析師周茂華向記者表示,從相關案例看,隨着國內資本市場改革加快推進,市場直接融資環境明顯改善,融資工具多元化等,為國資入主上市公司提供便利。
記者發現,此輪國資接盤潮中地方國資成為了主要接盤方。上半年接盤的國資中,除6家為國務院國資委外,其他均為地方國資,範圍涵蓋19個省,佔比達87%。
值得一提的是,地方國資入主路徑呈現了一個明顯的特點,異地接盤成主流。40家地方國資接盤中,就有26家選擇了異地上市公司,佔比達65%。
“這種異地國資紓困,主要還是市場機制在發揮作用,資本總是尋找最優勢的資源配置,國資通過異地紓困以達到優化產業佈局,整合優勢資源,拓展市場業務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等目標。”周茂華表示。
從易主方式來看,目前大部分公司採取“股權轉讓、表決權委託、定增”單一或組合的方式,其中“股權轉讓+表決權委託”組合的方式居多。也有不少公司選擇定增“易主”,如通裕重工、金智科技易主方式為定增與股權轉讓,*ST華塑、海默科技為定增與表決權委託等。
此外,還有公司公告表示將採用不限於表決權委託及/或受讓股份、參與定增、二級市場增持等方式易主。
新綸科技(維權)5月17日晚間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侯毅將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共2.58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22.35%)的表決權全部委託至銀川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行使。與此同時,銀川金融控股集團以包括但不限於表決權委託及/或受讓股份、參與定增、二級市場增持等方式取得公司控制權,向公司和侯毅提供財務支持。
整體來看,目前國資接盤的上市公司以小市值居多,近七成公司最新市值不超過50億元,海默科技、吉峯科技、*ST華塑、*ST友誼最新市值不到20億元。
魯浙兩地國資頻頻現身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發現,上半年各地國資在資本市場頻頻出手,浙江、山東兩地國資表現尤為活躍。
僅6月份就有多家上市公司宣佈將易主山東國資,包括孚日股份、博天環境、萬馬股份、金智科技等4家公司,接盤方分別為高密市國有資產運營中心、西海岸新區國資局、西海岸新區國資局、山東省國資委。
此前,還有星光農機、百洋股份、ST天業等3家公司也宣佈將易主山東國資,今年以來合計有7家公司宣佈易主山東國資。
據瞭解,上市公司被山東省有關部門看成是市場化推進國企混改、轉變企業經營模式的重要途徑。今年3月26日,青島市國資委召開市屬企業加快上市發展工作專題視頻會,按照市屬企業加快上市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未來三年,市屬企業將加快培育上市資源,打造優質上市公司,做強做優做大上市公司;到2022年,每户市屬企業至少控股1家上市公司。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進一步梳理發現,山東國資多偏愛異地上市公司,宣佈易主的7家公司中僅孚日股份、ST天業這2家為山東本地公司,其他5家均為異地上市公司。
除山東國資外,浙江國資也動作頻頻。據統計,今年以來已有9家公司宣佈將易主浙江國資,最近的有康恩貝、平治信息、唐德影視。
康恩貝是最新案例,該公司5月29日晚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康恩貝集團公司擬向浙江省中醫藥健康產業集團轉讓其所持有的5.34億股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20%。交易實施完成後,康恩貝控股股東將由康恩貝集團公司變更為浙江省中醫藥健康產業集團,公司實際控制人將由胡季強變更為浙江省國資委。
康恩貝表示,本次股份轉讓有利於發揮地方國資和民營企業各方的體制機制優勢,強強聯合,調動整合人才、產業和資本資源,推進雙方在醫藥大健康產業尤其是中醫藥健康產業領域的戰略合作。
早在2017年10月9日,浙江在召開全省企業上市和併購重組推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中首次提出“鳳凰計劃”,具體內容為:到2020年,爭取浙江省境內外上市公司達到700家、重點擬上市企業達到300 家,實現上市公司數量倍增。
2018年底,浙江省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情況新聞發佈會上指出,到2020年,浙江省國有經濟質量和效益要位居全國前列,資產、營收規模“千億級”企業達10家以上,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達65家左右,入選中國500強12家以上,新增1家世界500強以上,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行業龍頭企業。
與山東國資掃貨路徑不同,浙江國資更青睞“本地股”,宣佈易主的9家上市公司中有7家為浙江省本地公司,另外2家上市公司註冊地為江蘇省。
國資入主並非簡單買殼
“從統計數據來看,國資頻頻出手拿下上市公司控制權,的確表現十分活躍。根據我們掌握的情況,國資在選擇入主標的時還是會仔細加以甄選,並不是飢不擇食。”長期從事上市公司股權併購工作的王宇(化名)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國資入主上市公司時,很多時候會是溢價介入,但是能夠接受的溢價率大致在20%至30%的幅度,超過這樣的區間,國資通常很難接受。
據王宇介紹,國資在資本市場上出手,主要是分為兩類情況:一種是為了拿下上市公司控制權,另一種是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進入上市公司。國資以戰略投資者身份進入上市公司,相對比較青睞選擇那些醫療、新能源、高端製造,以及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特徵的數字經濟類的上市公司。
同時,國資對於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也會有所要求。例如,有些國資以戰略投資者身份進入上市公司,會要求上市公司最近三年保持連續盈利,且每年的盈利不低於2000萬元。
王宇進一步介紹説,雖然一些國資成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但實際上這些國資手中並沒有與上市公司相匹配的資產,所以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也不可能向上市公司注入資產。這些國資即便取得了上市公司控制權,但是更多還是以投資人的身份參與到上市公司當中。
正是因為如此,國資在入主上市公司時並非是簡單的買殼,而是會十分看重上市公司自身的造血能力,是否能夠憑藉自身的能力持續經營。同時也會要求上市公司的核心管理團隊和核心技術團隊繼續留在上市公司。所以現在會看到一些上市公司在易主之後,原有控股股東、實控人仍然身處前十大股東名單當中,上市公司的高管團隊也不會發生大的變化。
“除此之外,現在很多國資在入主上市公司時,還會提出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是,上市公司在完成易主之後,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將註冊地遷往國資所在地。”王宇説,由於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對於轄區上市數量的增減比較在意,所以在上市公司易主時,所在地的相關政府部門也會提出不遷址的要求,而這樣一來有時就會影響到上市公司易主的成敗。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馬秋菊 SF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