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發展雙循環格局中國金融業要解決哪些問題,如何調結構?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侯潤芳)近期,“雙循環”引發各界的熱議。構建雙循環格局,中國金融業面臨哪些問題,要如何調結構? 在今日舉行的2020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揚在談到這一話題時給出了四方面的建議。其中包括:要完善金融機構體系,調整金融結構體系;調整上市公司結構;調整債券結構;通過先進的技術、完善的制度來全面改造我們的金融業。
具體來看,李揚首先表示,要完善金融機構體系。中國的金融體系以商業銀行為主,這是適合過去工業化的發展階段,不適合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不適合解決創新的問題,不適合解決資產重組等這樣一些比較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變動問題。“這是我們今後要特別注意的,如果金融體系以商業銀行為主的話,就不太可能有大規模的機構投資力量。”
從居民資產結構上看,中國居民的金融資產結構也是比較單一的,而且是比較偏頗的。“跟其他國家比,養老方面的金融資產我們缺得最多。中國已經老齡化,如果不為養老未雨綢繆,我們以後問題是很大的。所以現在這樣一個金融機構的結構裏,養老、保險、非銀行金融機構應是我們發展的重點,希望下一步能夠在這方面有所突破。”
第二,從中美股票市場上市公司的結構可以看出,美國上市公司是大公司引領,而且是高科技引領,中國的上市公司規模偏小,而且以傳統產業為主。“這個結構讓我們非常沮喪,因為我們這個結構完全是在迴歸過去,不可能引領未來,下一步資本市場的改革千頭萬緒,上市公司的結構調整是第一位的事情。”
從上市公司的行業結構看,中國上市公司行業結構也是一種向後看的結構,這會使得我們這個市場挺難代表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使得我們這個市場在引領中國經濟有效向前邁進上有一定的難度,我們下一步也要進行調整。
第三,從債券市場結構看,以政府為背景的債券比重太低,而這個比重太低有很大的問題,債券結構也需要調整,調整的方向是提升安全資產的佔比。“從持有者角度來看,中國發了很多債券,但主要是銀行在持有。我們寄予很大希望的直接融資在直接部分就是債券,被主要的間接融資機構拿去了,也就是直接融資退化了。特別是地方政府發了這麼多的債,大部分被銀行拿走了,於是銀行給地方政府投資,這個結構的弊端是非常多的,扭曲了資金的市場供求關係。”
第四,金融科技的技術含量不夠。在李揚看來,金融科技的發展動因有三個:一個是市場牽引,一個是技術驅動,第三是制度保障。“恰好這樣三個因素可以對應三個國家,分別是需求牽引中國,技術驅動美國,制度保障英國。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中國所有的事情是因為人多,是因為利大。基於這樣一種背景下,我們發展出來的金融科技有可能技術含量是不夠的,有可能它的制度保障是有缺陷的。”李揚説,中國金融科技的發展是靠市場驅動,依靠的就是薄利多銷,而不是靠先進的技術和完善的制度。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先進的技術、完善的制度來全面改造我們的金融業,使得我們金融業真正成為一個強大的金融業。下一步我們有很多事情可做,北京作為金融管理中心在中間一定會發揮引領性的主導作用。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侯潤芳 編輯 張冰 校對 劉軍